在新安縣城西15公里、鐵門鎮南3公里處的玉梅村,有一座名山爛柯山,山下有享譽極高的道教聖地——洞真觀。
12月3日下午,陽光正好。記者和朋友結伴到此,探尋「國保」背後的美麗傳說。
說起爛柯山的來歷,新安縣地情文化研究會會長、《新安縣地情文化概述》叢書總編輯張友仁給大傢伙講了一個故事——
相傳古時爛柯山下,有一個叫王喬的青年樵夫,有一天上山砍柴,看見兩位白發老者在山洞口下棋。懂得棋藝的王喬把扁擔斧頭放在一邊,在一旁觀戰。這盤棋下了很久,未分勝負,飢了,老者拿出棗子來吃,讓王喬也吃了一顆,王喬因此不飢不渴,也不知道時間早晚,但見山下草木時花時果,時黃時落。
又過了一段時間,一位老者勸王喬砍柴回家。誰知王喬去拿扁擔和斧頭,發現斧柄已經朽爛,回到家里,又發現房舍已變,人皆陌生。人們告訴他,100多年前,有一位祖先叫王喬,上山砍柴,一去未歸。
王喬這才意識到自己在山中遇到了神仙,立即跑回,想拜他們為師。誰料,兩位老者棋局已定,攜手進了山洞,一團光堵住洞口,趴在洞口看的王喬修成了「半仙兒」。後來,王喬砍柴的這座山被稱為爛柯山,仙人進的洞,則為王喬洞。
「到了宋代,人們根據王喬砍柴遇仙的傳說,在這兒修了洞真觀。可惜金人南下,道觀被毀,元代被重建。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前,洞真觀已頗具規模,元成宗鐵穆耳將其御定為由皇太子監管的皇家園林,並3次下聖旨對其進行保護。」張友仁說。
洞真觀分為兩個區域,也稱上下兩院。南邊為洞窟區,包括王喬洞在內的5個洞窟均鑿于爛柯山岩崖處,王喬洞的洞內及洞口東側嵌有元代大德年間敕修道觀的聖旨碑。北邊是古建區,整組建築坐北向南,由山門、三清殿、官廳、王母殿、玉皇殿及兩側道房組成,呈軸線分布,保存狀況良好。
主體建築三清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綠色琉璃覆蓋殿頂,殿內梁架用材較大,牆體收分、柱側腳十分明顯,有典型的明代建築特點。三清殿的前牆和東西牆上,還保存了24幅清代彩繪壁畫。這些壁畫輪廓清晰、內容豐富,包含有宗教故事、山水、人物、花鳥等,其中有一幅《三教合一圖》,上面畫着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端坐論道,十分傳神。
「三清殿的壁畫和其他寺廟的壁畫有所不同,它的最大特點是將威武庄嚴的神仙世俗化,以多樣的形式將人神縮小了距離,有的直接描繪民眾的現實生活。文人雅士飲酒、讀書、觀畫論道,部分作品堪稱壁畫精品。」張友仁說。
觀內有古柏5株,蒼勁挺拔,樹齡在千年以上。觀內還存留元代至清代古碑61通,其中元碑5通,明碑居多。碑文多為修葺重建、名人題記等,書法、史料及藝術價值頗高。
參觀完官廳、王母殿、玉皇殿及兩側道房,出山門往南走,就是洞窟區。
洞窟區一帶為石灰岩質,當地叫「上水石」。最大的洞窟口石碑上刻着「嗣教玄逸子書,爛柯山真人王喬仙洞」。洞口上方有熔岩下垂,頗似枯樹干,萬歷年間戶部郎中吳謙還為之題「石樹」碑一通。
附近村民說,從宋代開始,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洞真觀都會舉辦廟會。男女老幼雲集于此,探訪文物古蹟,聆聽美麗傳說,祭拜祖宗先人,車水馬龍,好不熱鬧。
2011年,河南省文物局下撥專項資金,對洞真觀山門、王母殿、三清殿、官廳、玉皇殿等整體古建築進行保護性維修。洞真觀「晉升」為第八批「國保」后,目前,來看古建、聽傳說的遊客越來越多。
洛陽日報記者 常書香 通訊員 肖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