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內地最大規模茶書展記錄世界茶葉流變史

時間:2020-09-18 12:41:39來源:大公網

  (香港文匯網記者 和向紅)「因為茶葉,才有了帆船,才有了英式下午茶、日本茶道和雲南茶馬古道。茶葉在全世界的流通,帶來了各地文化與風俗的漸變。一片柔軟的茶葉,影響了世界、改變了格局」。著名的茶文化學者周重林對着鏡頭,為讀者一一介紹了正在進行中的「看見茶文化」茶書展。

茶文化學者周重林介紹茶書展。(香港文匯網記者和向紅 攝

  周重林是國內研究和傳播茶文化的「茶業復興」創始人,至今已經出版了17本茶文化專著,其中奠定學術地位的《茶葉戰爭》一經出版,暢銷兩岸三地,銷量超過40萬冊。他因研究茶文化之需,近年來收藏了近5000冊世界各國的茶書,其中200餘冊是珍稀古籍。為了讓更多人看到茶文化的樣子,日前在昆明策劃組織了「看見茶文化」茶書展,展期至2022年8月8日。茶書展的另一個策展人、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稱,「這些茶書記錄了世界茶葉的發展和變遷,有歷代茶人的努力,有傳承,也有創新,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看見茶文化」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茶書展,共分四大專題:

  第一個專題是「世界三大茶書」:1200年前,世界誕生了第一本茶書——《茶經》,之後世界各國作家紛紛參與到茶的寫作中來,有了茶書,茶文化的傳播才成為可能。《茶經》《喫茶養生記》《茶葉全書》是世界三大經典茶書,在全球都擁有廣泛影響。這一專題展出的經典茶書的時間跨度,從唐代開始,一直到近現代,跨越千年。從陸羽的綠茶時代,到威廉・烏克斯的紅茶時代,再到范和鈞先生、李拂一先生的普洱茶時代,從中國到日本、美國、英國,再從世界回到雲南,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寫作者都圍繞着一片樹葉,開啟了與世界、與世人的對話。一本茶書不是在誕生之日就成為了經典,而是在流傳中成為了經典。

茶書展一角。(香港文匯網記者和向紅 攝

  第二個專題是「世界因茶而變」。茶葉帶來了東亞人口爆炸,帶來了城市興起,帶來了速度,帶來了優雅,帶來了信仰,也帶來了戰爭。全球產茶的國家和地區達60多個,飲茶人口超過20億。2019年12月,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5月21日確定為國際茶日,以讚美茶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促進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茶葉的流動也帶來文化的傳播與變遷。這一專題書展,可跟隨茶葉的全球征途,感受茶葉遠征的故事。

  第三個專題是「古茶樹與古樹茶」。1824年,一位英軍少校在印度阿薩姆省的薩地亞地區發現了一棵野生大茶樹,樹高13.1米,逕圍0.91米。這棵樹發現之後,國外學者開始以此為據,論證印度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由此引發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印茶樹原產地之爭」。從晚清開始,中國就一直沒有停止尋找古茶樹的步伐。一個多世紀以來,經過一代代人的科考和研究,終於完成了中國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有力論證。這個專題的書展,講述了古茶樹的發現之路,也回答了古樹茶好在哪裏。展覽涉及了多數人都不熟悉的領域——植物學,從林奈到張宏達、閔天祿,茶樹分類學裏既有三百年間人類對茶樹的科學求證,也匯集了中國植物學人濃濃的家國情懷。

  第四個專題則落腳於雲南——「茶馬古道與普洱茶的復興」。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普洱茶正式復興,其復興離不開土地、離不開產業發展、離不開文化復興,更離不開深耕普洱茶文化的人。第四個專題展出的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雲南涉茶的重要圖書,這些圖書主要圍繞着兩個關鍵詞「普洱茶與茶馬古道」。在江南茶區,園林的精緻和文人的風雅為綠茶提供了書寫的底色,而對於發源於瀾滄江畔的普洱茶而言,大山大河的跌宕起伏以及茶馬古道的雄健渾厚或許才是它的真正底色。

  「看見茶文化」茶書展自上月開展以來,省內外參觀者絡繹不絕,並獲各方機構和專家關注「加持」,讚許它為深化茶文化研究提供了平台和資源支持。雲南省政協原副主席、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創會會長陳勳儒表示,文化是一種力量,茶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時空前景都非常廣闊,茶文化應該為茶產業的發展,對人類生態環境的改善,對人類的健康、為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雲南著名文化學者范建華參觀後說,儀式感就是茶文化,有了這種儀式感你就去觸摸茶的靈魂,沒有這種儀式感,那麼它就是飲料。雲南省農業廳原廳長、雲南省政府參事王敏正說,茶樹從野生茶到栽培茶的過程凝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這些文化的深厚挖掘對於茶葉產業的發展很有推動作用。

  據悉,隨着假日夜經濟的興起,展覽所在的昆明雄達茶城即將在國慶前開放夜市,參觀者也可以夜晚觀展、品茶讀書。9月17日夜,央視「品味書香,夜遊中國」在雲南的直播就選擇在了「看見茶文化」茶書展的展場貓貓書店。直播推介說,茶書是一種小眾圖書,對多數人而言乃無用之書,但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文明微光,星星點點在混沌的茶葉行當中點亮茶葉文化之路,靜心翻閱,給無數人以啟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