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老店一甲子 鬧市街巷飄豆香

時間:2019-12-10 08:52:36來源:大公報

  圖:店員從瓦缸扌畢豆腐花奉客

  香港鬧市街頭的飲品店,已被各式各樣的珍珠奶茶小店充斥,中青人士寧大排長龍買珍珠奶茶,或是到美式連鎖店嘆咖啡,也少有去舊式豆品店喝一杯僅售六元的豆漿。傳統豆品廠秉持舊有的經營模式,成品不變,裝修不變,跟年輕人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更甚者,沒多少年輕人願意入行,傳承或成了時代的眼淚。

  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文、圖

  某天下午走入旺角街市,只見擠滿了小販攤檔,令行人路更顯狹窄,寸步難移,小販高聲以平價招客。已近六十年歷史的「人和荳品廠」躲藏在鬧市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裝修,門面有些殘舊,毫不起眼,卻又別具特色。店內地面鋪上綠白階磚,頂上的吊扇,舊桌椅,入來幫襯的都是街坊客,店員閒問一句要什麼,豆漿、豆腐花等轉眼便送上。

  大瓦缸載豆腐花

  店內一個古舊大瓦缸非常搶眼,原來是盛載豆腐花的老「古董」。店員說:「這個是如假包換的『古董』,用瓦缸盛載可保持豆腐花的熱度,一般的銅器皿,保溫就沒那麼好。」見店員揭開瓦缸蓋,只餘半缸的豆腐花依然熱氣騰騰。店員送上一碗已加入糖水的豆腐花,桌上還有黃糖任客人添加。記者小時候吃豆腐花,慣了加黃糖,一啖入口,兒時味道湧上心頭。豆腐花滑不溜口,「秒殺」一碗何其容易?

  店員除了廚房的師傅是男人外,其他皆是中年女士,她們身穿貼地街坊裝打扮,沒有制服,分外親切。客人叫吃店員口叫落單,即時收錢。客人絡繹不絕,亦有很多街坊來買豆腐,其中有一位伯伯買兩磚豆腐,店員收他七元,伯伯說了一句:「咁貴嘅!」近來社會氛圍欠佳,市民買菜更要精打細算。此時又聽到門外一海鮮小販大聲叫喊:「八十元,有蝦有蟹,好平呀!」感覺如今小販生意難做。

  價錢實惠款式多

  傳統豆品廠價錢實惠,豆漿售價六元,豆腐花九元,大碗的十二元,另有煎豆腐、煎餃子、油渣麵、韮菜豬紅等懷舊美食供應。有位老顧客入店叫了豆腐花走糖水,店員問他何解?他說日日來吃,吸收太多糖分,驚糖尿高所以走糖水。他吃得津津有味,笑說:「最緊要師傅功夫好,不加糖食原味(豆腐花)一樣好吃。」幫襯的客人大多上了年紀,間中有幾位年輕人,有些看上去似是遊客,相信是慕名而來。在講求健康的今天,店內同時供應無糖豆漿,記者叫了一杯,入口更能品到濃郁芬香的黃豆味。

  店員個個都說自己是打工仔。可能舊式店舖,店主和員工的關係如家人般,無分彼此。其中一位較斯文,加上她一眼關七,該是店主吧?她卻說:「我都唔係老闆。」於是轉問每日賣出多少碗豆腐花?她說:「哪有計算?賣完又整,總之師傅做到無停手。我們看似旺場,其實生意也難做。一磚豆腐先賣得幾元,但背後有好多工序,我們每日做到無停手,有數得計,要賣幾多磚豆腐才賺到舖頭開支?」一語道出老行業的辛酸。

  豆品滿載人情味

  目前在港的豆品廠約餘十間,人和荳品廠佔五間。該店前舖後工場,工場由一位又高又胖的師傅打理。見他撞豆腐花,又將一板一板的板豆腐新鮮出爐,但過不多久,他便將板豆腐放入雪櫃。師傅說:「要冷凍一天抽乾水分,明天釀上魚肉,才可煎到金黃色的煎豆腐。」工場內有大木桶,以及陳舊的磨石器具。師傅說:「將豆打磨成粉,工序沒什麼竅妙,都是浸、磨、隔、煮、撞。煮好的豆漿,會分三類處理,一些用來做豆漿,一些用來做豆腐,一些留來做豆腐花。

  做豆腐花,在桶底放點石膏粉,把豆漿一口氣凌空撞下,等一會便凝固,但速度、節奏拿捏要恰到好處,否則豆腐花凝固不起來。其實豆品食物用料簡單,只是工序繁複。(請人幫手嘛。)還有一位師傅,但他收了工。我們每日做十二小時,都幾辛苦。

  (為何不請人?)哪會有年輕人入行,貪辛苦咩!叫後生仔做老行業,他們情願去學泡咖啡,整珍珠奶茶,既有一套整齊制服,食物又高尚,足以令他們開心吧。其實老行業做得幾耐得幾耐,我唔知就唔諗咁多。(擔心沒人傳承嗎?)會有嘅。做豆品最重要的是工多藝熟,待上時間浸淫,但後生仔邊有耐性。」

  初時見到師傅忙,表情嚴肅如「生人勿近」,當走入工場和他閒聊時又非常親切。看在眼裏,店員親如一家人般,一杯豆漿、一碗豆腐花、一碟煎豆腐,滿載的都是人情味以及堅持傳承的精神。

  人和荳品廠(旺角店)

  地址:旺角奶路臣街3號E

  尋找商機\傳統行業迎難而上

  圖:人和荳品廠已近六十年歷史

  現在是講求環保的時代,但人和荳品廠用的器皿是即棄紙杯、發泡膠碗、透明膠碗,極不環保。不過當記者看到店內牆上的告示,就完全明白了。

  告示寫上「奉食環署喻 本店不設堂食」,此因該店僅持食物製造牌照,只能以外賣方式銷售。但店內有地方讓客人進食,下午有不少街坊客人,看來都是老顧客,他們主動跟店員談天說地,另外,也有不少家庭主婦拿着大包小包的菜,到來吃豆腐花、喝豆漿,歇息一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有些客人離開時還會買一兩磚豆腐回家做菜。

  店內有位伯伯叫了一碗油渣麵以及一杯走糖豆漿,閒聊時他說:「現在沒太多年輕人知道有油渣麵,知道的也少吃,但很多老人家喜歡吃。」這兒還有一些和豆品有關的產品出售,如腐乳、枝竹、腐竹,可是前舖有芽菜賣,覺得有點兒格格不入。

  或者正如師傅所說,幾元豆腐賺得多少錢,附加賣芽菜雖賺得不多,但有「商」機,傳統行業要傳承已不容易,還要保持商機,面對大廠推出盒裝或樽裝豆漿加入市場競爭,全港只餘約十間豆品廠,又將何去何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