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銘記慘痛災難

時間:2018-06-22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馬場先難友紀念碑

  在上世紀80年代,有人把「跳舞、跑馬」視為香港生活方式的代表,可見「跑馬」在香港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香港自鴉片戰爭割讓予英國後,也很早就引入賽馬活動,1846年香港島的一片沼澤被填平了用作比賽,這就是今天的跑馬地(Happy Valley)。賽馬最初只是一年一次,通常在中國農曆新年期間舉行,直到1884年,馬會才正式成立,專注於競賽本身,把賽馬純粹視之為一種運動。後來馬會開始經營投注博彩,馬圈中人逐漸把賽馬視作一盤生意。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馬會修改會章,批准把盈利撥充賑濟,由此開始了迄今百年不輟的慈善工作。

  初期跑馬地的觀眾席只是由棚架蓋搭而成。1918年2月26日,賽馬期間棚架塌下,把下面熟食小販的爐具壓翻,引起了大火,燒死六百多人,成為香港歷來最慘痛的災難之一。到1931年,鋼筋水泥的永久性看台建成,並先後在1957至1969年改建,成為了現時的七層看台,可以容納觀眾五萬五千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百廢待舉,馬會在1952年向政府建議把每年盈餘三分之一撥充公益,1955年開始更決定把全部盈餘作慈善公益之用。

  實際死難人數難確定

  在這場香港歷史上僅見的馬場大火中,究竟有多少人不幸罹難?港督在災難後向英國殖民地部發出電文,報告死亡人數570,並根據已確認的資料,指沒有歐洲人在事件中遇難。當中包括532名華人、15名來自澳門的葡人、14名日本人、八名印度人和一名歐亞混血兒,六人為公務員;報告中沒有提及歐洲人,事後調查亦未發現有歐洲人罹難的證據。由於大部分遇難者的遺體已燒至難以辨認,其中不少為小孩,部分更糾纏一起;另有死者並非居於香港,沒有親友事後向當局查詢或報告,故實際死亡數字已難以確定。政府對570人喪生之說,亦很快作出修訂,估計死亡人數應是670。

  咖啡園墳場(位於今天香港政府大球場後面山坡上)由於離馬場不遠,成為安葬馬場大火死者的最佳選擇。為了避免屍體腐爛,加上大量罹難者已無法辨認,潔淨局於是派遣僱工把死者遺體陸續運往咖啡園臨時埋葬。當時,社會上有聲音,希望政府能為大火死難者設置特別墳場,把已葬者掘起,再與其他大火殉難者合葬一地。最終,東華醫院董事局決定為這批不幸的遇難者,建造一座大型紀念墳場(前後用了四年時間完成),除安葬罹難者外,也讓市民銘記這次慘劇及其教訓。

  我建議,老師在紀念碑前可先介紹香港的跑馬歷史,作為考察的背景資料。然後,再講述百年前這場馬場大火的經過,及東華三院在善後工作方面的重要貢獻。

福建中學(小西灣) 助理校長 李偉雄

參觀馬場先難友紀念碑須知  

  1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八時至下午四時(年初一至年初三休息)

  2 在紀念碑範圍內,不准飲食,保持安靜

  3 上行山路,大約有200多級,上行難度不算高

  4 山路較僻靜,不建議一人前往

  5 每年清明節會有祭祀儀式(由東華三院工作人員負責)

  6 查詢電話:2859 7641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