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發展驚人,日常生活用的、吃的、買的、玩的,近乎一網打盡。隨着智能手機普及,人手一機、時刻在線,移動互聯網急速發展,更直接推動網民人數連年遞增。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1月份發表的報告,單計2017年,內地新增網民4074萬,全國互聯網用戶共達7.72億人,滲透率升至55.8%,比全球平均51.7%、亞洲區平均46.7%都要高,單一國家計晉身全球最大互聯網市場。
再仔細分析網民分布,發現手機上網用戶規模達7.53億人,佔全國網民比率由2016年的95.1%,進一步提升至97.5%,邁進移動互聯網世代已是不爭事實。網民機不離手,上網時間愈來愈長,去年每人平均每周上線27小時,較2016年多36分鐘,是三年內最大增長;而他們上網時除了一貫即時通訊、瀏覽資訊、購物、煲劇、玩遊戲,活動種類亦更趨多元化,手機支付依然是其中一個亮點。
受惠於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大行其道,內地手機支付發展領先全球,去年增速雖然減慢,按年仍有12.3%增長,比網上支付整體增長11.9%高;用戶規模增至5.27億人,在全國5.31億網上支付用戶中,手機支付用戶超過99%;而手機支付使用比例提升至70%,即每十個手機網民中,七個有用手機支付。
日常生活應用方面,融合線上線下的O2O消費模式漸見成熟,去年網民在線下消費而使用手機網上支付比例,由2016年底的50.3%提升至65.5%。其中,網上預約外賣和共享單車增長驚人,網上預訂外賣用戶較2016年增長64.6%,至3.43億人,手機預訂外賣用戶增長率更達66.2%,至3.22億人;共享單車則後勁凌厲,用戶急增1.15億,至共2.21億人,增長率達108.1%。
對經營實體店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商戶來說,如何善用手機支付促進O2O線上線下共贏,將會是未來最大的挑戰。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趨勢,去年手機支付新增用戶主要來自農村地區,農村地區網民購物消費使用線下支付比例,由2016年底的31.7%,提升至47.1%,反映手機支付正快速向農村地區滲透。
承擔公共服務職能
除了日常生活消費,互聯網支付亦進一步向公共服務領域延伸,由早期交水費、電費等生活類繳費,逐步擴展到公共交通、高速收費、醫療等領域。去年,網上政務服務用戶達到4.85億人,佔總體網民62.9%,而通過支付寶或微信獲得政務服務的使用率為44%。
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理財同樣錄得可觀增長,過去幾年受熱捧的餘額寶等互聯網金融服務,因應監管機構加強規管非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主動限制個人投資者每日最多只能買入2萬元(人民幣,下同),總額度不可逾10萬元,促使大批網民把資金分流至銀行、基金等傳統金融機構及其他互聯網理財平台。因此,截至去年12月,內地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增至1.29億人,按年大升30.2%。
手機支付已深入內地人生活每一環節,隨着金融科技和生物色辨技術發展,指紋識辨和面部識辨開始普及,具備這些功能的手機和產品增加,進一步提升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過往出於安全和私隱考慮,發展比較保守的互聯網理財和手機理財,有望迎來新一波增長。香港作為亞洲主要金融中心之一,目前在這個領域仍未見突破,未來實在應設法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