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正和(左)赴黃泉尋妻
講起日本鎌倉這個地方,總是離不開「旅遊城市」這個印象。文人雅士聚居的海邊小城,由《晚春》、《麥秋》、《山之音》等電影裏的描畫,到漫畫《男兒當入樽》的舞台,至少在海外遊客眼中,這個城市是陽光正向的動漫/電影朝聖地,和靈異故事的關係不大,起碼不像京都那樣有什麼百鬼夜行的千年傳說。不過,山崎貴導演的新片《鎌倉物語》似乎要打破這個刻板印象,為觀眾提供一個異色的「鎌倉靈異物語」。\行光
《鎌倉物語》的故事由推理小說家一色正和與小他十多年的妻子亞紀子展開新婚生活開始;由東京嫁到鎌倉的亞紀子,發現這裏是個人與妖怪、幽靈、神仙共存的地方,她不斷遇到意想不到的奇事,例如,人鬼妖都可以逛的夜市,四處出沒的河童、貧乏神等等的靈界生活,還有可以申請特別服務的死神,人食了會靈體分離的蘑菇,諸如此類。
在這裏長大的正和,雖然和妻子恩愛,卻對婚姻和愛情抱着懷疑的態度,這和他童年的某個經歷有關。有一天,亞紀子突然消失。追尋之下,正和發現亞紀子的肉身不知所終,靈魂則被死神帶走。為了救回愛妻,正和根據神秘作家的遺稿,孤身前往黃泉國度……
黃泉尋妻
聽起來像是希臘神話中奧菲斯黃泉尋妻故事的東方變奏,《鎌倉物語》其實是延續導演山崎貴小人物人情故事的系譜,可視為他的成名作《三丁目之黃昏》的外一章,講小人物之間的親情、愛情,以至關愛身邊弱小之情。只不過,故事的舞台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都會東京,搬到去小城鎌倉。
電影中的鎌倉好像是個偏遠的城鎮,但其實它離東京不遠,在四五十年代的小津電影之中,那些家住鎌倉的男女已是每天坐電車往返東京上班的。刻意強調這個城市的「偏遠」,或多或少是要營造電影的「靈異」氣氛吧。另一方面,電影也活用了這個城市的特色,諸如海邊的風景,和民居擦身而過的「江之電」列車,都一一編排在劇情之中。
《鎌倉物語》和《三丁目之黃昏》兩片都是改編自西岸良平的同名漫畫,兩部漫畫都是連載數以十年計的長壽作品,《鎌倉物語》更是得到日本漫畫家協會大獎的名作。不過,華語世界對這部作品的所知很有限,這部漫畫曾有過東立出版社的譯本,名為《偵探急轉彎》,不過據說反應極為冷淡。原因應該是,這是一部「青年漫畫」的作品,畫風質樸線條簡單,和多數讀者追求的「靚」背道而馳。其內容也是用偵探故事包裝的民俗學典故,有點像是大人家常版的《鬼太郎》,沒有曲折起伏的故事,所以不受注目。
滿天神佛
《鎌倉物語》的滿天神佛之中,有一些有趣的角色未必來自原著。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開朗死神,其設定其實更像是來自高橋留美子漫畫《境界的輪迴》,例如銀色的頭髮,死神局的組織,諸如此類。而高橋應是日本漫畫的成名作者之中,最擅長描繪貧困生活的一位(早在日本泡沫經濟年代推出的《相聚一刻》,已經有很多這樣的情節)。說起來,貧乏神在《鎌倉物語》之中,也扮演了一個關鍵角色。
有一個關於電影改編文學的說法是,那些寫得很好的經典之作改編成電影,往往不太成功,因為原著的成就限制了改編者,反而那些寫得一般的平凡之作,落到好的電影人手中,倒有機會脫胎換骨成為經典。這個說法自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放在山崎貴改編西岸良平漫畫的例子上,倒也說明一些問題。
西岸的作品都是長年連載的短篇故事,山崎貴的改編卻借用了人物和故事大框架的重新創作,反而更容易發揮自己關心的主題,講自己想講的故事,大賣小人物互相扶持的庶民劇情節,其中《三丁目之黃昏》系列更是借了當時「昭和熱」的東風賣個滿堂紅。山崎貴其他改編漫畫名作的電影如《STAND BY ME:多啦A夢》、《寄生獸》,因為原著的結構嚴密緊湊,改編成電影只能跟着原著走,電影編導可以發揮的空間有限。對愛情和親情的溫暖憧憬,可說是山崎貴作品的母題,幾乎貫穿了他所有的作品,由二戰題材的《永遠的0》、日本企業神話《海賊大亨》,到科幻恐怖的《寄生獸》都有,只不過這些作品的原著主題強烈,感情線只能是旁枝而已。《鎌倉物語》則因為原著結構鬆散,編導可以隨意加入原著裏沒有的元素來豐富情節,於是把一個民俗神秘風的偵探故事,扭成了一部姻緣千年不斷的愛情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