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4日午後從山上遠眺台北市區,籠罩在一片霧茫中。101大樓隱約可見 中央社
霧霾籠罩台灣。島內多地24日空氣污染嚴重,全台超過一半的測站達到「對所有人有害」的紅色等級,是今年入冬以來空氣品質最糟糕的一天,環保團體呼籲民眾關窗以及開空氣淨化器,避免外出。台輿論批當局為了「廢核」而提高燃煤發電量,導致空氣污染問題惡化。
【大公報訊】綜合中通社及中央社報道:受冷氣團南下及擴散條件不佳影響,台灣「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資料顯示,全台超過一半的測站達到空氣品質「對所有人有害」的紅色等級,就連空氣相較好的北部,也清一色達到橘色警戒以上。
「環保署監資處長」張順欽表示,從23日開始天氣轉趨穩定,污染物減少擴散,垂直擴散能力更差,另外,現在海面上有幾個渦流,讓西半部的空氣污染物產生南北傳輸現象。
三間燃煤電廠降載減排
環保團體則建議民眾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待在室內也要緊關窗戶,開空氣淨化器。
因應空氣污染,台電在系統供電安全無虞下,基隆協和電廠、台中電廠及高雄興達電廠都盡最大努力進行降載減排,3間燃煤電廠共降載427萬瓩(千瓦),創下單日最大自主降載量紀錄。自11月以來,因應空氣品質等問題,友善降載、自主降載及強制降載共執行87次之多;其中多為台中及興達電廠,協和電廠降載次數為3次。
台北環保局預計,此波境外污染物將維持到25日,已依照「台北市空氣品質惡化防治措施」,啟動相關因應防制作為,包括執行營建工地及餐飲業查核、電單車及柴油大客貨車路邊攔查、加強道路洗掃作業、工廠自主管理等。
當局研引入「霧霾」名詞
島內氣象局科技中心主任鄭明典在臉書上表示,台灣氣象局並沒有定義「霧霾」這個名詞,但是現在懸浮微粒密度高,衛星影像又顯示西半部大氣液態水含量高,地面觀測判定為「濃霧」,這其實就是一次「又是霧、又是霾」的事件,過去很少長時間發生,現在應考慮是不是有定義「霧霾」的必要。
台媒指出,台灣空氣品質的惡化,和長期以來機動車排廢污染問題未能解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此外,當局為了追求「非核家園」,不斷提高燃煤電廠的運轉率以支應電力需求,更是與此息息相關。
在今年8月中旬島內發生大面積停電事件後,台當局一直在強調保證島內電力供應,宣布未來燃煤發電將增加100億千瓦時,並且會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的政策主張。但島內民眾普遍擔憂,在不使用核電的情況下,能源轉型過渡時期增加的燃煤發電將會加劇空氣污染。台灣輿論指出,高污染的燃煤電廠與降級空氣污染仿若「矛」與「盾」,難以並存,在當局刻意摒除乾淨核電不啟用的前提下,其宣稱的穩定供電與對抗空污政策,已陷「自相矛盾」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