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位於亞洲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老撾、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緊鄰南海,海岸線綿延逾三千公里。
沈 言
越南中部海域,古代曾為占婆地,因扼守中國通往天竺、室利佛逝和黑衣大食的海上要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其間,占婆國通過出口鐵器和蘆薈獲利不菲,間或亦透過襲擊商船或對外用兵攫取利益。故都「僧伽補羅」,意為「獅子之城」,中國史籍稱為「大占海口」或「林邑浦」,即而今之會安,乃古代中國途經海上絲綢之路的首個境外大港。
華資企業投資趨增
明清時期,越南中部海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之一,沿海優良港口千帆過盡、商旅如織。今時今日,無數船骸與文物寶藏沉睡海底,號稱全球尚待發掘沉船最多的海域之一。從沉船打撈出的來自中、泰等地的大量精美陶瓷製品,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昔日繁華,亦印證了越南作為海絲樞紐的重要地位。
鄭和七下西洋,首航即以占婆國為停泊首站。據《明史》記載:「永樂三年六月,命鄭和及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占城」即占婆國。鄭和在《天妃靈應之記》碑文中,亦確認占婆國為航程首站。而越南沉船文件,則物證鄭和船隊曾經到訪越南,可能在港口補給食水。
中越兩國山水相連,在古代曾經親為一家,亦曾有征戰攻伐,關係源遠流長。一九五○年,中越兩國正式建交。一九七九年,中越邊境烽煙四起。在經歷了逾二十載交惡後,中越重拾友誼,實現兩黨兩國關係正常化。自此,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黨政軍和群眾團體交往日趨活躍,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和深化。一九九九年,兩黨總書記確定兩國在新世紀「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關係框架。二○○○年,兩國發表關於新世紀全面合作的《聯合聲明》。二○○八年,兩國升級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各層級、各方面交流合作取得新的長足進展。
近年,在貿易、經濟、文化和教育等領域,兩國攜手合作,尤以貿易為「重頭戲」。越南是中國在東盟十國中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中國亦已連續十五年成為越南最大貿易國。去年,中越雙邊貿易額達982億美元,預計今年可突破千億美元大關。此外,華資企業往越南投資,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中越經濟緊密相繫
中越兩國經濟關聯度大、互補性強,利益融合日益緊密。越南的「兩廊一圈」與中國的「一帶一路」,作為兩國發展藍圖,完全可以在框架內實現對接。二○○四年,越南領導人訪華時提出「兩廊一圈」概念,「兩廊」指「昆明─老街─河內─海防─廣寧」和「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經濟走廊,「一圈」指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範圍包括中國的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四省區和越南的老街、諒山、廣寧、河內及海防五省市。今年五月,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赴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表示兩大發展藍圖對接,有助擴大貿易投資和開拓市場,吸引更多基建投資,越南政府對此非常重視。
越南地理位置具有策略性優勢,方便聯通東盟鄰國,在海上絲綢之路舉足輕重,乃「一帶一路」重點國家之一。目前,中國在越南鐵路和港口基建發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老街至河內和海防鐵路線的標準軌升級計劃,是「一帶一路」重大項目之一;越北海防港的升級工程,則是「一帶一路」優先發展項目。
雖然改善越南基建設施,加強中越互聯互通,能為兩國帶來龐大經濟效益,但雙方仍有敏感議題尚待解決。除南海領土爭議外,越南亦關注基建工程質素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如何破題,互利共贏是關鍵,需要兩國發揮更大的政治智慧。
最後,借用習近平主席前年在越南國會的重要演講《共同譜寫中越友好新篇章》作結:中越兩國人民「共飲一江水,早相見、晚相望」,古有互通互鑒之道,近有共禦外敵之情,今有振興繁榮之業。雙方要堅持從兩國關係大局出發,通過和平友好協商,妥善管控和處理分歧,成為相親相望的好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