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泰國古稱暹羅
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西及西北與緬甸接壤,東北與老撾交界,東南與柬埔寨為鄰,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泰人習慣將國家疆域比喻為聖物大象的頭部,由北至南,象冠、象耳、象口、象鼻各有所指,栩栩如生。/沈 言
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泰國(古稱「暹羅」)充分利用地處中國與印度、歐洲連接點的區位優勢,以貿易富國。在素可泰王朝,王室貴族對來自元朝的青花瓷趨之若鶩,模仿中國的宋加洛陶瓷業始興。在阿瑜陀耶王朝,國王擁有一支龐大的貿易船隊,通過向中國輸出大米等累積財富,與日本、琉球、東南亞、阿拉伯、波斯及歐洲等進行貿易,並以「夏利腦」之稱聞名於西方世界。
元朝始來朝貢
中泰友誼源遠流長。關於傣族起源,曾有南遷一說。自元朝始,暹羅納入中國朝貢體系,使節往來,貿易吞吐。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明成祖賞賜金銀大印,暹羅王還為此遣使謝恩。據說阿瑜陀耶王朝禁止外國商人居住城市,只有中國商人例外,不受禁令限制,兩國友好關係可見一斑。乾隆年間,清廷在廣州設立本港行,專門辦理對暹羅貿易、稅務等事項,視暹羅為重要海上貿易夥伴。華裔鄭信建立吞武里王朝,遣使請求冊封「暹羅國王」,清廷初以篡位予以拒絕。鄭信不斷示好,清廷終承認其合法性,准許暹羅使節朝貢。此後,面對曼谷王朝崛起,道光帝將「永奠海邦」匾額贈予「拉瑪二世」。直至近代殖民主義全球擴張,暹羅才逐漸脫離中國藩屬關係。
鄭和七下西洋,暹羅為必經之地,留暹羅者眾。隨行馬歡,著有《瀛涯暹勝覽》一書,對暹羅風貌落墨不少。明清時期,華人漂洋過海,來到暹羅謀生,並逐漸融入當地。十八世紀,中泰混血兒、潮汕人鄭信,率部反抗緬甸統治,收復失地,清除割據勢力,開疆拓土,建立泰國首個大一統王朝──吞武里王朝,乃海外建國稱帝華裔第一人,被尊為鄭信大帝,至今仍為泰國民眾頂禮膜拜。華商創辦大型企業,華僑躋身政壇,成為泰國政治經濟的中流砥柱。泰國前總理他信、阿披實、英祿,泰國最大商業帝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等,均是華裔。
而今,奉行自由經濟的泰國,曾經的「亞洲四小虎」成員,在歷經亞洲金融風暴洗禮後,蛻變為世界新興工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泰國現以製造業、農業和旅遊業為主要支柱產業,既是亞洲唯一糧食淨出口國、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東盟最大汽車市場。
中泰建交42年
作為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歐會議、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之一,泰國注重睦鄰外交和經濟外交,廣泛參與區域事務和國際事務。
一九七五年,中泰兩國正式建交。四十二年間,兩國高層互訪頻繁,泰國王室成員亦多次訪華,詩琳通公主更訪華逾四十次,朱拉蓬公主曾在年度盛事「中泰一家親」晚會上,以古箏獻藝。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領域,兩國友好交流,緊密合作,在二○一二年成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迄今,中國連續四年成為泰國最大貿易夥伴,泰國則是中國主要農產品進口來源國和最大橡膠進口來源國,去年雙邊貿易額高達769億美元。兩國央行簽署700億元人民幣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中方向泰方提供500億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額度,在曼谷設立人民幣業務清算行。此外,中國是泰國最大旅遊客源國,去年中國遊客赴泰人數達877萬人次,預計今年有望增至900萬人次。中國還是泰國最大留學生源國,在泰留學生3.1萬人。
目前,兩國發展策略相輔相成,泰國4.0戰略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遙相呼應,在亞歐非互聯互通設計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憑藉優越的海洋地理位置、中泰兩國長期友好的全面合作關係,泰國成為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點國家。在基礎設施、產業集群、電子商務、數字經濟、替代能源等領域,兩國合作空間廣闊,並以中泰鐵路為旗艦項目。縱貫東南亞的泛亞高鐵,將交匯於曼谷。作為唯一連通東南亞七國的樞紐國家,泰國中心地位凸顯,前景不可限量。
「江出大貝,海出明珠。」泰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明珠,必將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