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連繫着整個國家的發展,因此全球各地,不論發展中國家或已發展國家,都投放大量人力、物力提升教育質素,以改善國民生活水平及提高國家經濟實力。因此,從國際教育會議中,往往能夠窺探不同地方的政府或資深教育家,對未來教育的想法,從而檢視國際間一些重要發展方向及具體關注事項。
善用科技提升教育系統
筆者近日出席了一個迪拜國際教育會議,會上除英、美、澳等國家代表分享他們在教育方面的實踐經驗外,一些發展中國家亦介紹了很多極具遠見的教育改革方向。當中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如何善用科技提升整個教育系統,以培育未來科技人才。舉例說,斯里蘭卡擁有一套資訊科技教育方案,配以學習教材中心,統籌及開發中小學所有課程的電子教材;埃及於2016年建立全國電子書及刊物平台,連繫了全球主要出版機構,包括西方最大的科研期刊機構,提供的電子刊物幾乎涉獵所有學習領域,讓全部國民免費使用。
阿聯酋這個富裕國家當然也不例外。他們的資訊科技學習策略最特別之處,是建立了一套檢視學校電子學習成熟程度的框架(eMaturity Framework),幫助全國學校推動及檢視電子學習的成熟程度,從起步階段至領導層次的學校,都有相應的指引及工具協助。這些指引及工具,更已系統性地整合於微軟辦公室軟件內,方便學校隨時使用。
會議的另一個共通點,是大家都認為在學校進行大規模的改革是非常困難的,全國性的改變更是難上加難。當中除了牽涉各種基建投資,還有課程改革、考試改革、培育學校領導人才、教師培訓、家長教育等,每一個範疇都需要長時間研究和規劃。因此,國際間的緊密合作與分享,可大大促進教育改革計劃的實行。筆者特別留意到一些發展中國家,起步雖較其他國家稍遲,但成果顯著,歸因於他們會參考其他國家的實踐經驗,並有計劃地推行,避免多走冤枉路。
教育城每年舉行的學與教博覽,亦邀請到全球最頂尖、最有經驗的教育學者及教育科技機構,分享寶貴經驗。今年其中一名甚有分量的講者Michael Fullan教授,便是系統性教育變革方面的世界權威,曾協助不少國家推行教育改革。而他最新的深度學習主張,更涵蓋公民教育、品德教育等重要教育範疇,很值得香港參考。
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 鄭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