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台陷「低薪漩渦」 當局難辭其咎/朱穗怡

時間:2017-11-12 03:15:37來源:大公網

  台「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說,島內上市公司和國際級公司的起薪太低了,不到3萬新台幣(約7894港元),希望相關企業與員工分享利潤,提高起薪。但台灣企業界對賴清德的「加薪論」並不買帳,回嗆「當局沒權要求企業加薪」。眾所周知,企業是否決定給員工加薪,一方面取決於企業的業績,另一方面根據員工的工作表現,絕非是政府「一聲令下」,企業就要遵命行事。此外,賴清德言語中似有責備「企業獨吞經濟成果、不與員工分享」之意,也讓企業很不服氣。這些年台灣陷入「悶經濟」,政府卻束手無策,尤其去年民進黨上台後,經濟政績乏善可陳,如今卻反過來埋怨企業不加薪,難怪企業有怨氣。

  台灣的低薪現象早已為人詬病。以大學畢業生起薪為例,根據島內1111人力銀行調查,今年台灣職場新人平均月薪為7328港元。儘管這已經是七年來島內新鮮人最高的起薪,但仍與周邊經濟體相距甚遠:香港大學生畢業今年起薪約14000港元,韓國兩年前為17940港元,新加坡最高,去年已達18900港元。由此可見,台灣職場的起薪在「四小龍」當中倒數第一,比香港少了近五成。今年台「行政院」主計處的數據顯示,去年台灣民眾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為9824港元,還比不上2000年的9947港元。這意味着台灣平均薪資倒退到16年前。

  島內薪資倒退與經濟不景息息相關。近十多年,台灣經濟表現不佳,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國際經濟景氣低迷,接連爆發金融海嘯、美債危機、歐債危機,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也難獨善其身;另一方面,台灣自身經濟競爭力不足、產業失衡也是重要原因。島內產業過度集中在電子、資訊領域,但隨着韓國、中國大陸的科技製造業崛起,台灣科技業在競爭中逐漸走下坡路。早前宏達電出售核心手機業務正正反映了島內龍頭產業陷入了困境。

  此外,藍綠惡鬥也拖慢了台灣經濟發展的步伐。2010年兩岸簽署了經濟框架合作協議(ECFA),進一步開放雙方市場和打破關稅壁壘,2013年還簽署兩岸服貿協議。不料,當時在野的民進黨「逢中必反」,強烈阻撓服貿協議生效,致使島內服務業無法登陸搶佔商機,而大陸資金也無法入島,難給台灣經濟注入活水。去年民進黨上台,迄今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兩岸貨貿協議也被束之高閣,台灣貨物不能以更優惠的減稅進入大陸市場,難以提高競爭力。當局一昧責怪企業不加薪,把造成低薪的責任推給企業,其實,正是因為政府無能,無法營造友善的營商環境,以致台灣始終籠罩在經濟不景的陰霾中。台灣首富郭台銘一句「若無必要,不再回台投資」的重話已反映島內投資環境之惡劣。賴清德在要求企業加薪之前,難道不應先自我檢討如何改善台灣經濟環境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