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意基金會23日發布最新民調結果,對於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上任以來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有五成二的受訪民眾不滿意,其中強烈不滿意的也有近22%。島內輿論批評蔡政府搞「去中國化」無所不用其極,讓「台獨」最大化,將給台灣帶來巨大隱憂。
【大公報訊】綜合中通社及新華社報道:台灣民意基金會舉行每月例行的重大議題民調,民眾對於蔡英文上任以來在處理兩岸關係方面的表現,僅5.3%非常滿意、31.1%還算滿意;30.2%不太滿意、21.8%非常不滿意;3.6%沒意見。換言之,有三成六的人基本上滿意,但有五成二的人不滿意,兩者相差16個百分點。
兩岸僵持 蔡聲望日低
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從長期趨勢圖來看,去年8月蔡英文執政百日時,尚有五成一民眾支持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自去年11月,不滿蔡英文兩岸政策的人已開始超過了滿意的人,這種狀況至少持續了4個月。游盈隆稱,總體來講,現在的不滿意者維持在五成二,仍是紅色警戒狀態,若長期維持這樣的狀態,不但蔡英文的聲望難拉抬,也將減少和對岸周旋的籌碼,不利台灣開展對己有利的兩岸關係。
游盈隆認為,民調顯示,蔡在兩岸關係不能只在意兩岸「維持現狀」基調,其他沒有太多有創意的表現,他並呼籲台當局「國安」體系、海陸兩會要好好檢討。
另一方面,有44%的民眾贊同蔡英文的領導方式,雖較8月支持度有所回升,但仍低於「行政院長」賴清德「內閣」的五成八滿意度。不過,也有兩成一的人不滿意賴的表現,其他沒意見、不知道或拒答比例高達兩成一,顯示有不少人對新「內閣」心存觀望,不輕易表態。
掏空文化成最大罪人
蔡政府上台以來,不僅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導致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而且大搞「去中國化」,包括拆除蔣介石銅像、取逍遙祭黃帝陵、停辦抗戰80周年紀念展、把課綱的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大幅刪減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比例、推動官方語言多元化,最近內部事務管理部門意圖改用羅馬拼音登記民眾的中文姓名,以及有網民在網絡上提議更改台灣的時區、和日韓時區保持一致。台灣主要媒體紛紛批評當局「去中國化」無所不用其極,「文化台獨」又邁了一步。
《中國時報》指出,民進黨重回執政,「獨派」深諳「台獨」不可能實現,就想盡方法「去中國化」,讓「台獨」最大化,幾近「逢中必滅」,滅不了就稀釋掉。提案調整時區與日、韓同步,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
《聯合報》批評民進黨意圖切斷台灣的中華文化根源和血源,最後恐怕將成為掏空台灣本土文化的最大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