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驚表白後遭到奚落
當今華語電影世界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青春片、校園片,講的往往是編導十幾二十年前的青春回憶,又或是中年人鄉愁眼光中的青春世界,這其實和如今的青少年世界,頗有距離。從這個角度看,鮑鯨鯨編劇、王冉導演的校園喜劇《閃光少女》,有其突出的地方。終於,校園片是講今天這個世代的故事了。
行 光
《閃光少女》的故事首先是一個「愛情故事」,在一所音樂中學民樂系主修揚琴的怪誕少女陳驚,暗戀西樂系學鋼琴的校草師兄,只是,她向夢中情人表白卻慘遭奚落,另外,學民樂的她連上台表演的機會也沒有……
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也為了讓暗戀對象知道什麼是揚琴,陳驚要組織一個演奏團登台表演。只是學校的民樂團早已解散,高年級同學不是忙學業就是忙兼職,只有學打擊樂的死黨「油渣」肯和她合作。為了組團,陳驚只好去找四個神秘的cosplay少女合作,用「重金」吸引,組成了「2.5次元演奏團」。他們為了登台表演,克服重重困難。
呈現動漫文化
《閃光少女》一片最重要的概念是,動漫文化的呈現。所謂的「2.5次元」,就是指平面二元世界的「宅」與真實世界三維空間的中間點。片中的四位cosplay少女,都是生活在漫畫世界之中的宅女,演奏團的第一次演出,就是在動漫愛好者的活動上。電影也呈現了複雜多樣的「宅」的世界,由最表面,最為外人所知的「動漫宅」,到較少人知的「歷史宅」,當中的古箏高手「千指大人」,為了研究古箏的源流,也是一個「歷史宅」。
當然,對於「宅」這個由日本傳開的文化現象,《閃光少女》更多呈現的還是表面的cosplay裝扮。至於「宅」是一種怎樣的沉迷,電影其實講得不多,但至少把這個文化作為幾個主角,以至整部電影的背景。
而另一個支撐了整部電影的概念是,民樂系和西樂系的對抗。電影中,練西洋樂器的都是資優學生,準備出國深造,有自己的樂團,而學中樂的,則是拉雜成軍,甚至面臨學系停辦的噩運。他們的對抗,是不時聚眾大打出手,結果要用鐵門分隔,這樣的處理就十分漫畫化,除了是製造戲劇的衝突(動漫世界之中,校園內有兩個水火不容的團體是很常見的安排),也多少反映了世俗對民族音樂的刻板印象,雖不至於只是街頭賣藝的玩意,但總不及西洋音樂的規範大氣。
當然,我們知道很多「民族樂器」其實也是早年從西域傳來,正如《閃光少女》之中提到,像揚琴、琵琶、中阮等都是如此。至於,用西洋音樂的理念去看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例如要交響化,所以要組大樂團),又是否理所當然的一回事,這部電影倒沒有觸及。至少,一支民樂的大樂隊在視覺上是好看的,電影畫面需要這些。當然,如果將來有人拍一個鋼琴大戰古琴的戲,可能會更加有趣。
大主題輕輕說
《閃光少女》的背景終究是二十一世紀的校園,片中的學生胡鬧算得上是與時俱進,像陳驚與「油渣」用琴房的飲水機來涮火鍋,就真的比那些台灣校園片在課桌下偷食便當來得霸氣。
另一方面,整部電影其實都很「二次元」,不論是主角的愛情夢、學音樂背後的動力、中西音樂的對立,以至「宅」文化,種種本來可以深入的主題,都只是輕輕帶過,十分平面,談不上有什麼深刻的見解和感動。但這個也算是動漫文化的特點吧,當中的「輕小說」不正是如此嗎?要輕,不要重,這點可能正正是要和當下新生代溝通的重點,也是時代氛圍的真實呈現。至少在這一點上,《閃光少女》不是一部中年叔叔阿姨神遊校園生活的所謂青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