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國以農立國,古人根據觀測天文、氣候的經驗,總結出「二十四節氣」,至漢武帝頒布實施為《太初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統一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農夫根據氣候變化插秧播種,不違農時,農產品自然迎來豐收期,精準的天文曆法隨着文化交流傳至日韓兩地,承傳了中國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順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1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周代測定四個節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早於周代,先民就使用土圭測量日影的方法,測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個節氣。到了春秋戰國,百姓已具有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左傳》記載,春秋先民已對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和仲冬(冬至)進行觀測。《尚書.堯典》記載,「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將曆法教授先民,百姓明白時令變化,不違農時。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的名稱。至西漢淮南王劉安,其著作《淮南子》〈天文訓〉篇,更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且與現時所用的完全相同。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曆法,並頒布實施《漢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先賢為了方便記憶和對應概念的日期,取二十四節氣中的一至兩個字,編成二十四節氣歌,各地節氣時期稍有不同,二十四節氣歌亦出現了不同版本。節氣歌以外,古代詩人亦不時在詩歌中,記述農忙軼事。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夏至避暑北池》寫道:「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裏,苦熱安可當」。時值夏至,漫長的白天即將降臨,詩人趁公務清閒,忙於農務之際,亦惦記着田裏的農夫,如何抵擋炎炎夏日。
唐代李紳《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描述農夫工作辛勞。一千多年後,科技發展迅速,機械化設備亦為現代農夫幫上大忙。早前一位八十後農夫,在網誌寫道:「作為一名新生代的農民,從小農忙時最怕的就是太陽,田裏的水都是滾燙的」,可幸農村的收割工序已經機械化,「幾乎全是請機器收割,以前幾畝地要忙上近半個月,而如今兩三天就忙完了」。
撰文:黃穎雅
小啟
配合學校假期,「通識新世代」下周一休刊,4月25日復刊,敬請讀者垂注。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