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引頸期盼的桃園機場捷運終於昨天開始正式營運,但通車喜悅的背後恐怕更多的是無奈。一條長51公里的鐵路線籌建了20年才投入使用,這對已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台灣而言可謂一大笑話。但可悲的是,這樣的「笑話」竟不止一樁。台北大巨蛋體育館「孵」了20多年還無法「誕生」。島內重大基礎建設一再延宕,反映了台灣因藍綠惡鬥、民粹氾濫而導致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執政力不彰的弊端,已制約和阻礙了經濟發展。島內輿論早就指出,「台灣在民主轉型過程中,整體經濟的經脈受到了重大衝擊。其間,或因決策者及經營者的腳步跟不上思潮變化,或因為政治力的霸凌、干預和反覆,台灣經濟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的現象」。
桃園機場捷運堪稱全台命運最坎坷的鐵路線,先後經歷BOT(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失敗、承包商延遲施工、統包商契約爭議等風波。因此,有人笑稱「機場『劫』運」。機場捷運工程龐大,涉及爭議、出現問題並不奇怪,但一拖就是20年,歷經3位領導人、15位「行政院長」、13位交通部長,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工程延宕的原因除了技術因素外,還有藍綠對峙心態作祟。最明顯的例子是,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曾建議捷運「先通車、再改善」,但遭民進黨藉桃園市長鄭文燦反對,後來民進黨蔡英文上台後,鄭文燦隨即「變臉」:同意「先通車、再改善」。據說,桃園市政府先前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建議是不想讓捷運通車成為馬英九最後的政績。民進黨人的政治心思如此「精細」,只可惜不是用在經濟民生方面。
俗話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正當台灣政客沉溺於政治鬥爭、權力傾軋的時候,島外的世界一日千里、突飛猛進。中國大陸最早的高鐵京津城際和武廣高鐵分別在2008年、2009年開通運營,而8年後大陸高鐵運營里程已超過2.2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65%以上。此外,上世紀90年代台灣高居亞洲四小龍之首,但2004年GDP被韓國超越後,差距越來越大。當時韓國人均GDP 15029美元,只比台灣多43美元,但2012年韓國人均GDP 20328美元,大幅超過台灣2785美元。
然而,面對島內行政失效、經濟滯後,台當局卻是自我感覺良好。去年「520」上台以來最突出的「政績」就是追殺國民黨黨產和大搞「去中國化」,經濟方面因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無法處理兩岸關係而無甚建樹。台灣可以豪花20年建一條機場捷運、建一個室內體育館,只是不知道台灣還有多少個20年可以虛度和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