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電影人看優先場/田 力

時間:2017-03-02 03:15:55來源:大公網

  對電影票房最大的助力是口碑,所以,電影公司用盡種種方法去製造口碑。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好的口碑和劣評一樣高速傳播,一發不可收拾。近年,可能是參考內地主創人員「跑影院」的宣傳模式,香港也流行「謝票」,一班主創到電影院與觀眾交流,製造點聲音以助長票房。二、三十年前,電影的試金石卻是午夜場,口碑的好壞就要看午夜場的觀眾反應,有不少電影是午夜場後再修剪,務求達到最佳效果。午夜場消失了近二十年(只有大時大節仍保留午夜場),製造口碑的方法亦有所改變。

  以往找報紙、雜誌以及電台、電視影評人看試片去製造聲勢的方式,已行不通,因為現在的報紙很少影評,電視就幾乎沒有介紹電影的節目,更重要的是,年輕人對這些傳統的媒體興趣不大。所以,現時的口碑全來自大型的優先場和首映。每部電影,尤其是新導演拍的,通常利用大量的優先場去推介,加上不少於一次的「首映」,電影同業有時會分不清哪一場是首映或優先場。

  因為現時電影的優先場很多,同業有時會收到多次的邀請,幾乎是沒有辦法推辭。為何電影公司要不厭其煩地找某一些電影人去看優先場(或首映),理由很簡單,就是要他們在看片後錄一段觀後感或想一句評論,給電影公司引用。現時的電影廣告跟過往又不一樣,過往的電影宣傳是先用方法引觀眾入場觀看,到第二或第三周才出影評或名人的背書。現在是未上畫已出影評和背書,這些「美言」不是登在報紙上,而是幾乎即時在臉書上流傳,宣傳的效果可以立竿見影。

  看了好的電影,同業多不會吝嗇,樂意留下來錄一段觀後感,但當看完一部不怎麼樣的電影,為了不想欺騙觀眾或說出違心的評論,會嘗試「逃跑」。「跑」不了的話,唯有面對,隱惡揚善是不二法門。但若電影平庸,演員表現又不太好,這時候就可看到一些「美言」的「智慧」,例如:「他的演出令我見到不一樣的他」或「看後難以忘懷」,都是讓人感到有讚賞之意,而實質沒有,所以,看到這類的「背書」,就要小心,跟「導演手法與別不同」一樣,不止沒內容,而且表達了一種無奈,是需要細心咀嚼的「口碑」。有經驗的電影公司負責人,會把這類「口碑」抽走,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