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憑試將開考,考生在通識科須分清楚「因素題」與「原因題」/資料圖片
「因素題」是通識科公開考試常見題型,容易和「原因題」混淆,考生一不小心,就會跌入離題陷阱,影響所得分數。因此,明白「因素」和「原因」分別實在非常重要。
同學甲:本港年輕人喜歡韓劇的原因是什麼?
同學乙:韓劇出現好多靚仔靚女演員,又好感人。
同學甲:你可以談談韓劇受本港年輕人歡迎的因素嗎?
同學乙:韓劇之所以受歡迎,可以從明星效應和劇本質素兩方面分析……
看罷上述對話,相信大家都會發現,同學甲兩次提問所用的提問名詞有異,同學乙的答案亦要調整。當提問重點是「原因」或「為什麼」時,大家可以從個人化、微觀角度處理,答案可以是形容詞(好感人)或動詞片語(出現靚仔靚女演員),不一而足。然而,當提問的重點是「因素」時,答案就應用客觀化、概念化的名詞(劇本質素或明星效應)。第二,因素的分析重點也不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從宏觀角度作普遍性的分析。例如:「好感人」只適用於個別的劇種,如悲劇,但「劇本質素」就適用於所有的劇種,武打、偵探、愛情等,不一而足。基於上述原因,假如有人問韓劇受歡迎的「因素」,回答「好多靚仔」或「好感人」就未盡切題。要分辨答案對錯,大家可以將這些詞語跟「因素」一詞配搭在一起。不難發現,「好多靚仔因素」和「好感人因素」根本不符合中文語法,兩者格格不入,明顯是不盡切題。
明白了「因素」的含意,現在再以公開試試題為例說明:
年份 題目
2015公開試 卷一第二題b 指出及解釋愈來愈多香港青年人進行整形外科手術的兩個原因
2016公開試 卷一第一題c 指出及解釋可能影響目前香港農業發展的兩個因素
顯而易見,上述第一題所用的提問名詞是「原因」,同學一般性地回答「受廣告影響」也可以接受,沒有離題。當然,同學如果能運用抽象的概念作答,如將瘦身廣告和娛樂版報道歸納為「傳媒效應」或「社會風氣」,會取得更高分。然而,如果將題目改變,所問的改成「因素」,「受廣告影響」不是宏觀和普遍的概念,只是個別的情況,就不太切題。因此,如果題目問的是「因素」,同學就應回答「傳媒效應」的因素。同樣道理,就上述第二題來說,「香港農業發展」每況愈下,原因是「大量外地菜入口」,就只是一般性地回答,未能將現象和事件歸結為「因素」。因此,考生可以回答「市場競爭」因素,指出本地菜「競爭力」不足,價格成本遠高於內地進口蔬菜,以致市場日漸萎縮。現以2016公開試卷一第一題c為例說明如下:
個人化、微觀的原因 ➝ 概念化、具普遍性的宏觀因素
本港農地日減供應日漸減少 ➝ 城市發展:土地用途改變
招募新血困難,年輕人不願耕田 ➝ 行業發展前景欠佳,影響人力供應
外地供應主導,價廉物美 ➝ 外來競爭,本地蔬菜成本效益不足
對土地食物渴求 ➝\&社會風氣,市民重健康意識、綠色生活
要言之,題目考問原因,回答個別性情況是可以的,但能以概念分析因素,會取得高分,故因素是「高分位」。然而,題目考問因素,回答個別性情況就不太切題,故因素就變成了「合格線」。
香港通識教育會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