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學文憑試將於明年四月開考,考生進一步減少,跌勢將持續到2022年的四萬人左右。換言之,大專院校還要過六年的緊日子。六年之間,考生勁減三分一,難怪教育局很有信心地表示,未來日子,考獲33222基本成績的同學,基本上可以獲得學士學位課程取錄。
且慢,這是指學士課程而已,那些副學士、高級文憑課程呢,尤其是自資院校,如何面對中學畢業生勁減的大趨勢,這不只是自資院校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教育局必須回答的課題。現在來處理,已是太遲,唯一可以安慰的是,會比不理不睬,不知不覺強幾倍。
《大公報》教育版記者多年來關注本港高等教育發展,2006年率先報道政府擴展大專政策,鼓勵自資院校,而令大專普及率在五年之內迅速超標完成,比原定十年有六成適齡青年讀大專的比例,還高了五個百分點。這本來是好事,本港中學畢業生可以升讀大專的人數,由每年不足二萬人,勁增至三萬多人,除了香港科技大學,其餘七所資助院校都擴展或開辦附屬的自資社區學院或持續進修學院,本港大專由十來間倍增至近30間。政府貸款基金則借出逾70億元以供建校或租用校舍。
不過,院校急促膨脹也潛伏危機。一是學生減少引起的殺校潮,2004年在小學掀起,十餘年來上移至中學,近年則蔓延至大專,首當其衝的就是自資院校。手頭資料顯示,十年來結束的自資院校,計有才智社區書院、中東書院、聖心商學書院,停止招生的則是三育書院、中伸書院、培正專業書院等,嶺南大學社區書院和持續進修學院也宣布明年合併。
筆者估計,未來五年最少有五、六間自資院校面臨結束。試想想,四萬學生,約一半被參加聯招的八大和公開大學,以及開辦自資學士課程的樹仁、珠海、恆管、東華等多間院校吸納,餘下一半,扣除三、四千人出外留學,再扣三幾千不想升學的,也許不足一萬個成績勉強達標的學生,如何坐滿十幾間自資院校的教室。結果,已有多間院校主動下調來年學額,個別減幅勁達六成。
不過,上述自我調節都是市場的被動回應,學生減少是嚴峻的現實,但教育局不應該坐視不理。十幾年來,自資院校競相開辦社工、酒店管理、會計以至工商管理的高級文憑和副學士課程,同質性極高,為什麼教育局和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就不能嚴肅提醒或收緊要求?據聞社工課程頗有吸引力,也是個別院校生存所繫,但資助院校的社工學士畢業生已夠多,自資課程,尤其是副學士和高級文憑畢業生的認受性和就業競爭力就更值得關注了。
最令自資院校界痛心的是,除了自生自滅,還有面對當局透過政策,公開鼓勵香港副學士出外修讀銜接學士課程的反作用力。雖然未知其成效如何,但學界質疑此舉是否預示本港自資院校不濟?那豈不是過橋抽板?
呂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