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靈感來自長時間苦思

時間:2016-11-15 03:16:03來源:大公網

  請讀以下的引文:「這個新生事物帶來的影響,跟原意剛剛相反。它不單不會增加人的記憶,反之,會使人忘記更多東西。它不會使人更有智慧,只會使人看起來聰明。它使人以為自己見聞廣博,其實他們什麼都不知道。他們會變得更難相處,因為他們表面上變得更有智慧,事實卻不然。」

  大家不妨猜猜:引文說的「新生事物」究竟是什麼?

  這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菲德洛斯》(Phaedrus)書裏其中一段對話,所說的「新生事物」是文字和寫作。寫作之神Theuth,把文字帶給埃及人。祂以為文字可以普及知識,發揚文化,令人變得更有智慧,卻遭埃及王說出上述的一段話,痛斥文字並不能令人類更有智慧,反為變得更蠢、更膚淺。

  社交媒體傳播觀點乏深度

  事後看來,埃及王的駁斥,當然大錯特錯!人類文明進步,多虧文字和寫作,將寶貴的經驗代代相傳。沒有文字、沒有書本,沒有印刷普及知識,怎能出現近三百年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怎可以有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可是,如果將埃及王的話,應用在社交媒體如臉譜、推特、IG等等「新生事物」上,卻未必全錯。

  互聯網改變了人類吸收知識的方式,將記憶外判給電腦及互聯網,還沾沾自喜,以為不用像昔日般辛辛苦苦的背誦強記。要查任何資料,一點擊便手到拿來,省下時間花在思考分析之上。這廿多年,教育制度都按照這個假設而改革。殊不知,腦海中沒有背熟了的資料,人的潛意識便無法工作。所謂「靈感」,往往是深思良久仍未能想通,潛意識觸類旁通,然後靈光一閃,新意念、新理論彷彿從天而降。其實,沒有長時間的苦思,「靈感」是絕不會出現的。

  偏偏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就最不鼓勵深思、苦思,而鼓勵即時反應、快速發表意見。無他,臉譜、推特、IG等等新媒體,和電視一樣,只求點擊率,點擊率愈高,新媒體藉以賣廣告的收入愈高,而反應愈快愈多,點擊率便愈高,因此臉譜、谷歌的「演算法」不理真假、對錯,只將用戶最喜歡看的新聞和言論優先送上。

  如是,社交媒體有利傳播膚淺的觀點、激動的情緒,而不利細緻、周祥和有深度的討論。由是,新媒體的一代日日接收的,大多是同聲同氣同路人的資訊。反對意見不是給用戶「屏蔽」了,就是「封鎖」了。

  如此一來,新媒體的一代要不偏聽、不充滿偏見,難矣!

  誤以為互聯網代表全社會

  如今,香港出現兩代撕裂,代溝深廣,尤其是年輕一輩,口出惡言,皆因90後年輕人是新媒體的一代,長期使用社交媒體接收新聞、資訊及同聲同氣的評論,偏聽小圈子內同路人的偏見,遂誤以為:他們網上接觸的社會,就代表整個社會;與他們同聲同氣的小眾,就代表社會大多數。

  君不見今屆立法會兩名90後新當選的候任議員,一名廿多歲,一名剛剛30歲,還未宣誓就職,便大放厥詞,闖出大禍,還不知悔改,正正反映了新媒體帶來的惡果。文首的引文形容新媒體的一代,恰當不過!   撰文:博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