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愛購物』好像是自然不過之事,尤其在香港這個購物天堂,林林總總的貨品總是叫人目不暇給,加上節期的減價促銷,多多少少都要有所斬獲才對得住自己。可是,『病態購物』卻是另一回 事。」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馬燕盈開門見山呼籲女士們小心變成病態購物。
馬燕盈醫生舉了一個案例:「三十五歲的阿儀是已婚人士,她經常會出現一股購物衝動,在購物前會不期然地產生焦慮不安之感,覺得不買不舒服,買完就感覺『舒服曬!』但她買回來的東西不一定 需要用,也非價廉物美。近來更趨嚴重,她曾試過一次衝動地購買了十數件衣服,但拿回家置放一角。當她看見地上放着大包小包衣物和物品時,心裏感到非常後悔,只是難於控制,周而復始地衝動購物。如此過了一段日 子,她漸漸入不敷支,為怕丈夫的微言,阿儀把購物單據收起,更聲稱自己所購的物品價格便宜和『抵買』。」
馬燕盈醫生指出,病態購物的症狀因人而異,以下是一些常見徵狀:試圖隱藏自己真實的購物情況;藏匿信用卡帳單、購物袋或收據;通過撒謊來隱藏自己的購物情況,例如不會真實說出購物所花的 金錢;購物支出超過他們所能負擔的;當感到生氣或沮喪時,就會去購物;以購物作為一種方式來減少以前瘋狂購物的內疚感;因花費或購物太多而損害了人際關係;失去對購物行為的控制。
她說,病態購物會產生短期及長遠的影響:「雖然購物完後會獲得短暫的快樂之感,但是這些感受隨後往往與焦慮或內疚混雜在一起。長遠來說,經濟困難、財務問題以及人際關係,都會受到嚴重影 響。」
女人天性愛購物
原因多樣
至於有什麼因素和病態購物有關?她指出,有關病態購物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從這幾方面作出剖析:
(1)個人因素
若果在成長中,父母習慣以物質補償子女心靈缺失或沒有教導孩子購物消費的正確觀念,這些人一般較容易受物質吸引,患上病態購物的機會也較高。
現時購物方式五花八門,大家須有節制
(2)性格因素
容易受人影響,俗稱「耳仔軟」的人。他們一般較容易受到廣告信息或推銷人員的影響,以致買了很多不需要或不適合的物品。另一方面,性格衝動或缺乏危機意識的人,也會因不經思索和不顧後果 便貿然購物,所以也是高危一族。
(3)宣泄壓力和負面情緒
當生活、工作或人際關係遇到壓力或不快時,部分人會透過購物來宣泄壓力和負面情緒。
(4)生活空虛
若生活中缺少社交或是缺乏其他的愛好,購物容易變成一種追求。雖然購物後會產生短暫的滿足感,可是,他們所買的貨品卻是很少使用,甚至原封不動地堆放在家的某角落。
(5)虛榮心和愛比較
現今的商品促銷,十分重視建立商品的品牌形象。不少商品被包裝成為奢侈、身份、地位的象徵。缺乏自信心、自卑感重的人,可能會以購買名牌產品來提升自信和優越感。至於愛比較的一族,則有 一種「跟風」、「唔輸得」、「人有我有」、「不可以被比下去」的心態。
(6)抑鬱症或焦慮症
患者因常受抑鬱和焦慮的徵狀影響,內心感到十分痛苦,部分人會藉購物以紓緩情緒。但他們購物後往往又因花費太多而自責和抑鬱,造成惡性循環。
(7)躁鬱症
躁鬱症患者在躁期發作時,情緒會變得很亢奮,人也會變得很衝動,會毫不節制地亂買東西而不自覺,有些人因此花掉積蓄,甚至欠卡數,造成債務問題。
(8)強迫購物障礙
患者於購物前極度焦慮,買後便完全放鬆。買回來的東西通常不用,只是堆在家裏。
(9)環境因素
現代的消費模式不斷推陳出新,網購、團購、媒體購物等已成為新趨勢,足不出戶就可以選購一番。付款方式亦變得輕鬆方便,信用卡、電子貨幣、手機付款等令人毫不「心疼」便大灑金錢。用錢模 式也有所轉變,借貸廣告洗腦式的宣傳,如「先使未來錢」、「貸款冇難度」、「卡數一筆清」等,多多少少都會影響大眾心理。
多管齊下
至於治療,馬燕盈醫生強調:「首先要詳細評估病態購物,以及分析患者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有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CBT)能改善病態購物的病徵。若發現有其他的精神障礙,如抑鬱 症、焦慮症、躁鬱症、強迫症等,必須同時治療,方能改善病態購物的情況。」
同時,馬燕盈醫生列出了一些減低病態購物的機會的建議:
(1)建立寫下購物清單的習慣(必需品),即興想買的東西一概不買;
(2)只以現金付款;
(3)不帶信用卡逛街;
(4)不看購物頻道、不上購物網;
(5)若感到購買慾強烈時,盡速離開現場,轉移注意力,例如做一些有興趣的事,或者散步運動;
(6)保存所有購物單據,以便清楚自己每天花了多少金錢購物;
(7)若覺得實在無法自我掌控,可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如何避免變成病態購物?「建立可信賴的人際關係、進行適量的運動、建立健康嗜好、將不必要的消費轉為支持公益活動、做義工等,更加能得到深層次和長久的滿足及快樂。一旦發現病態購物行 為,一定要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馬燕盈醫生說。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精神科專科醫生 馬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