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樂
時代的步伐急促轉變,醫療服務亦面對不少挑戰,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疾病的治療方法愈趨先進及多元化,與此同時,醫學知識變得更加普及等等,令病人對優質而貼心的醫療服務,需求愈來愈殷切。許多醫生與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都致力以創新思維為病人服務。
建立好醫患關係,才談得上治療 受訪者供圖
石致豪與一班來自不同專科的醫生,去年自立門戶創辦楷和醫療集團,他認為,由創新科技的應用,到更關顧病人與醫生的感受,最終都能改善治療的質素與效率,「醫身又醫心」成為必須探索的新方向。
更重「個人化」
患病固然不是愉快的經歷,然而若有一個順暢、有效,甚至輕鬆稱心的診治過程,對病人與醫生而言都是好事。有沒有可能得到這麼美滿的結果?對原來是急症科專科醫生的石致豪而言,是有可能的事。「只要有心做,一定做得到。」
現代醫療管理不但講求醫療團隊的從醫經驗,還有對醫療趨勢的觀察。石致豪說:「現在許多疾病,已不能簡單用一套標準療法、某幾種藥物處方來醫治。現在的趨勢是個人化治療。」
所謂「個人化」,可以從技術上及心理上來理解。技術上,精密的基因測試已可以為病人度身建議個人化的藥物選擇,癌症治療便經常用上此法。至於心理上,治療要能針對病人的個人需要,醫生對病人的處境有多一重「同理心」,有時更可帶來全新的治療思維。
石致豪舉了一個很「入屋」的例子:在兒科,不時會有一些新生嬰兒因肝功能未成熟引致膽血素過高而患上黃疸,需要在初生首三至五天接受「照燈」治療。傳統的做法是,嬰兒在醫院病房的「燈箱」內照燈,媽媽不單未能親身餵哺嬰兒,爸爸也要醫院與家居兩邊奔波,探望之餘也要為初生嬰兒送來母乳。「但其實,現在已有『燈氈』的新科技,讓嬰兒可以留在家中,用燈氈包裹便可在家中進行照燈治療。我們有兒科醫生了解這些家庭的需要,便着手與廠商商討服務的安排細節,訂出早上到診所由醫生檢查及處方照燈時間,廠商把燈氈送到這些家庭裏,嬰兒便可在家中照燈。」
治療的前提
將創新科技以貼身的方法應用於病人身上,醫生發揮了重要的連繫與協調的角色—這種醫患關係,正正是石致豪與許多醫生內心追求的醫治病人的層次。他說:「我們時常與醫生分享,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簡單—你當病人是一個『人』便可以了。許多機構會當病人是一個數字(headcount)。其實我們必須先有醫患關係,然後才談治療。」
這種理想不只是石致豪所想,他曾於公立醫院急症科工作多年,認識到香港許多散落不同專科、不同醫院聯網的同期醫生,即使每天面對沒完沒了的前線工作,內心仍然希望有天可以為病人帶來優質的醫治。事實上,在兩、三年前決定籌組私營醫療機構自立門戶時,他找到不少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專科同僚。
生病是苦事,但若有一個稱心的診治過程,對醫患雙方都是好事 資料圖片
在醫療團隊組成的初期,班底大都是當年相識的師兄弟,隨着團隊的發展,未來希望吸納不同年齡、年資的專科醫生,拓闊網絡,讓不同背景的醫生「碰撞」出更多為病人服務的新思維。醫生們並不只是共用一個診所,透過診所服務以及流程的設計,更可達到跨專科診治的模式。他說:「例如癌症,不同專科的醫生可以對病情以及治療方法有專業的交流,傾談後可以安排會診等等。我們很重視這種跨專科的合作。」
此外,石致豪亦認為,香港社區內前線的普通科醫生,現時支援不足,是有待發展的一塊。「許多專科科技,發展得極快。現在普通科醫生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需要以舊式的文書往來去轉介病人,但在這年代,許多行業都不再如此落後。」如何透過即時通訊的科技,管理病人轉介與流轉的速度,是他認為香港亟需探索的方向。
現代醫療服務的管理概念,重視病人的求診經驗,尤其是病人在醫院走動的流程(patient pathway),希望透過不同部門的協作,減少病人排隊次數及時間。石致豪表示,他們亦希望盡量縮短病人不必要的輪候時間。集團預計今年年底將與播道醫院合作,在醫院內開設專科中心,其時亦會嘗試引入診所正採用簡化程序的模式。至於近月談得沸沸揚揚的醫療保險及收費問題,他表示,一視同仁而透明的收費模式是未來的大方向,集團除了與私家醫院研究更快捷報價的合作模式,亦與保險公司有更密切及有效率的交流,希望最終可讓病人更便捷地對治療有所預算。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