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近年,報紙上不時有肝衰竭病人求捐肝的新聞,早前,二十六歲的鄭凱甄無私捐肝,展現大愛,「器官捐贈」這個話題一時成為城中熱話;另一方面,器官捐贈登記者的人數在短期內飆升,截至今年四月三十日,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上已登記人數為250,468。對於活體捐肝以及捐贈者術後的健康問題,也備受關注。今期就肝臟移植以及肝病等問題,《大公報》記者訪問了腸胃及肝臟專科醫生吳昊。
大家可曾疑惑,為何香港如此缺肝?吳醫生答,現時醫學昌明,很多身體部位都可被移植,包括肝、腎、心、肺、眼角膜、皮膚、骨髓,甚至骨頭筋腱,都可從已經過世的捐贈者移植至有需要的病人身上。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本港屍身器官捐贈的數目仍遠遠不及其他發達地區,未能滿足為數不少的病人的需要。
肝臟的功能對人體非常重要,除了人所共知的排毒外,肝臟還兼負製造人們賴以為生的蛋白質、葡萄糖等的功能。很多器官都有人工替代品,例如腎病病人可以用人工洗腎的方法代償腎功能,但肝並沒有可靠的人工替代品。一旦病人的肝臟失去功能,必須植入新的肝臟,才能延續生命。
再生視乎細胞
大多數人都知道肝臟可以再生,但對於肝臟再生的問題,卻有疑惑。不少人以為肝臟在被切除三分之二後,其再生功能才會被「激發」;但腸胃及肝臟專科醫生吳昊說,其實肝部只要發生缺失,大多數都有再生功能,但它是否會再生,在於肝自身細胞的活力,而非切出部位的多少。
護肝其中一個方法:遠離酒精飲品 網絡圖片
此外,在進行活體肝臟移植手術時,醫療團隊會評估捐贈者與受贈者的具體身體狀況,考慮移植部分的大小。如大人捐肝給小童,那麼移植的體積不一定會達到捐贈者三分二個肝。對於活體的肝臟捐贈者,肝部再生完全後,其肝功能會恢復至百分百的水平,並不會對捐贈者的身體機能有任何影響。在肝臟組織切除後,大多數捐贈者需要數個月時間來恢復,他們肝恢復的形狀大致可以接近切除前的形狀。而在處理肝瘤的問題上,切除的位置視乎腫瘤所處的位置,不過,切除的部分一般不會超過整個肝部的一半,以確保病人可以保留一定的肝功能。
器官捐贈需要大家共同支持 資料圖片
吳醫生表示,現時常見的肝部疾病有乙型肝炎、脂肪肝、丙型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炎。香港有約十分一的人口有乙型肝炎,當中有一部分人最終會由於疏於檢查治療而患上肝硬化和肝癌,並排上需要器官移植的名單上;另外,也有一部分年輕的患者會突發性地爆發乙型肝炎,導致急性肝衰竭。對於肝病病人來說,器官移植名單的等候期很渺茫,依靠近親、朋友甚至陌生的善心人捐贈半個肝的活體移植手術,成為他們的另一個希望。但是,這是對於捐贈者有一定風險的手術,所以醫學界始終將之視為沒辦法中的辦法,並盼望有足夠的屍肝供應。這除了依靠大眾對於器官捐贈的意識提高之外,也需要有良好的登記系統記錄過世者的意願。大家都希望有一天,不必再見到「苦等善心人捐肝續命」的新聞。
避免暴飲暴食
話說回頭,現在已經有非常良好的治療乙肝的方法。首先大家必須了解自己是否帶菌,如帶菌的話必須請醫生進一步檢查,以確定病毒活躍度和肝發炎的程度。醫生會按照病人的狀況,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只要保養得宜,其實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肝衰竭可以完全避免,而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也將會明顯降低。至於日常生活方面,無論是否患有乙型肝炎,其實都應該避免過量飲酒或暴飲暴食,以保肝臟健康。
多做運動例如打籃球,對健康大有裨益 資料圖片
吳醫生指,脂肪肝可以逆轉,主要靠飲食上的控制,如減少糖分及鹽油的攝取,以及多做帶氧運動;此外,脂肪肝大多與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以及中風等問題有關聯,所以當被診斷出患有脂肪肝時,建議患者同時檢查有無心臟病以及中風的先兆,與此同時,這也有可能與大腸息肉以及大腸癌有關聯,所以應在這些疾病範疇做適當的檢查。
不過,現時即使市民有心捐贈,最終成功移植器官的手術仍少,原因之一是,並非所有器官都適合移植。另外,按現行做法,即使死者生前已簽署器官捐贈卡,醫院仍須得家屬同意才可進行手術。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