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醫學領域裏,有一門不為個人把脈,卻專為社會「開處方」的學科,被稱為「社會醫學」,英文:Community Medicine;社會醫學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並不熟悉,但一提到陳馮富珍的名字,港人卻無人不曉;社會醫學其實是站在整個社會、國家的高度,研究和解決健康與疾病的問題,意義非凡,與人們的關係也極為密切。出身於心血管臨床醫學而投身於醫學預防與公眾教育的社會醫學專家王雪萊博士,日前就此學科的相關內容接受大公報記者的專訪。(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記者:社會醫學是一門什麼樣的科學,有什麼重要意義?

  王雪萊:社會醫學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醫學問題的一門學科。它探討社會因素在個體和群體的健康和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進而讓政府制定策略,採取各種社會措施,以保護和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職能,提高生活品質(QOL)。

  社會醫學的建立與興起,是醫學現代化進程的標誌,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里程碑;人類開始意識到並從社會層面約束自己的生活行為,從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探討、提高和增進健康的生活,以期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社會醫學興起 重塑健康定義

圖:社會醫學推動政府實施「公共場所禁煙」措施\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攝

為政府提供健康策略

  記者:社會醫學具體研究哪些內容?其基本任務包括哪些方面?

  王雪萊:一方面查明當前社會衛生狀況,找出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另一方面探索引起這些健康問題的原因,特別是社會因素,為制定社會健康策略提供依據;最後就是為政府和社會提供健康策略,號召和敦促社會各界採取措施,以解決健康問題。這當中還包括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組織日常健康服務、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建立應急機制等;我認為很重要的環節是開展醫學公眾教育事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然,從社會和歷史的角度出發,研究和推出與促進人群健康相適應的政治、經濟、法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策略與措施,是社會醫學家更高的責任和使命。

  記者:當代社會醫學有哪些重大議題?為什麼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王雪萊: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回顧全球重大衛生問題中的幾個突出議題時,將「慢病的興起」列在了首位。這其中頗有深意。

  什麼是「慢病」?相對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的急性傳染病和營養不良,現在的疾病譜已轉化為由於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中風、慢性肺部疾病、腫瘤等;這些病由於起病隱蔽、進展緩慢、病程漫長,故而被稱為「慢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慢病」雖慢,卻是目前全世界首要死因,佔年度世界死亡總人數的63%。二○一二年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三千八百萬人死於心臟病、肺病、腦卒中、癌症和糖尿病等這類「慢病」,其中有一千六百萬人屬於過早死亡(即在七十歲前提前死亡);而這些過早死亡的病例中近一半人(其中的42%),是可以通過政府採取有關政策的制定,如減少煙草使用、控制過度飲酒、糾正不合理的飲食、加強身體運動等加以避免。

社會醫學興起 重塑健康定義

圖:小朋友小時肥胖,長大後較易患上慢性疾病\網絡圖片

「慢病」致死原可預防

  這說明了「慢病」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避免。而這些本可以預防的死亡,卻給社會和個人以及家庭做成了極為沉重的負擔;在二○一一至二○二五年期間,「慢病」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及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累積總額估計將高達七萬億美元。所以無論是政府、社會還是個人,都必須高度重視。

  記者:「慢病」之中有哪些共同的健康行為需要引起大家的關注?我們需要採取哪些具體的措施呢?

  王雪萊:「慢病」的共同風險因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行為,包括吸煙(包括二手煙)、不良飲食習慣、缺乏身體活動(久坐、缺乏運動)和有害使用酒精(如酗酒)。

  數據顯示,煙草使用導致每年近六百萬人死亡。到二○二○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七百五十萬,佔所有死亡人數的10%。這個問題在亞洲更加突出。

  現階段,肥胖、體重超重已成為突出的健康問題。二○○八年,世界上有十五億二十歲及以上的成年人超重,他們是「慢病」高發的人群;到了二○一○年,已經有四千三百萬五歲以下兒童超重,他們成年後有較高發生「慢病」的風險。這與我們不良的膳食結構,和缺乏運動有關。假如,這些「慢病」的主要風險被消除,大約四分之三的心臟疾病、中風和二型糖尿病以及40%的癌症將能夠得以預防。

  記者:社會醫學對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會是什麼?

  王雪萊:社會醫學的興起,是醫學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標誌,也是社會高度發展文明的標誌。而今,醫學模式的轉變而產生的健康新定義,即提倡「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這種健康的定義,要求人們軀體、心理及精神以及社會功能三方面都要保持健康。即身體沒有病,心理保持愉快,並且能擔當和順利勝任社會的職能。這個健康的理念,早在一九七○年代已由恩格爾提出,目標當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醫學模式,以適應客觀的需要。

  「天人合一」,健康的社會才能造就健康的人,這是社會醫學的使命。(社會醫學系列四之一)

社會醫學興起 重塑健康定義

圖:運動對健康有裨益\網絡圖片

最佳控「慢病」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在「2014年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現狀報告」中指出,「國際社會可以扭轉非傳染性疾病流行趨勢」。

  報告又表示,每年僅需投資112億美元,即每年人均投資1至3美元(用於健康教育、設施、環境改善等),即可改變這種局面。這是一個「划算計劃」。

  為明確改善推進的方向,世衛推薦具有成本效益並可產生重大積極影響的干預措施。

  這九條「最划算」措施分別是:

  1、禁止一切形式的煙草廣告;

  2、使用多不飽和脂肪代替反式脂肪;

  3、限制或禁止酒精廣告;

  4、預防心臟病和中風;

  5、提倡母乳餵養;

  6、開展飲食和身體運動宣傳計劃;

  7、預防性篩檢子宮頸癌;

  8、控糖及營養膳食管理;

  9、體重控制計劃。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受訪專家
社會醫學專家王雪萊博士
  • 社會醫學專家 王雪萊博士\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攝

杏林細語|醫療體制 壁壘分明
醫療體制 壁壘分明
  •   時至今日,中醫發展已漸見制度化,起碼藥店裏坐鎮的是註冊中醫,以及知道他是什麼來頭,甚至部分醫院亦設有中醫部門,在不久將來,更有中醫院在將軍澳落成,中醫未來在香港的地位會提高【詳細...】
上期回顧
食蟲迷思
  •   近幾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積極推動昆蟲飲食,究竟這是為求創新還是提倡反璞歸真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