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大公報記者 劉 毅


葛亮曾祖父葛溫仲(中)、太舅公陳獨秀(左一)等在東京

  新作《北鳶》是繼《朱雀》之后,葛亮書寫民國史、家國興衰「中國三部曲」的第二部。葛亮對《北鳶》的書名做了一番解讀:「書名出自曹雪芹《廢藝齋集稿》中《南鷂北鳶考工誌》一冊。曹公寫這本書的目的在于深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之道,如今雖只得看殘本,但字里行間盡是民間的真精神。」「鳶」又作風箏之意,葛亮以此命題,因為在大時代里,特別是風起云涌、興衰一日間的民國年代,人難免為時局所左右,如同風箏一般,去留皆非自己主宰,但憑風向。

  上月,葛亮在香港書展主講「《北鳶》,民國上空的一隻風箏」講座時,對「紙鳶」有進一步的體會:「風箏雖隨勢而動,卻有一條線牽引它飛行,亦如大時代里的人物,雖會隨時代的變遷浮沉,經歷跌宕,也有做人的主心骨,如此,便不會偏離航線。」

文人世家 民國情結

  出生于文人世家的他,祖父是書畫家葛康俞、太舅公乃革命家陳獨秀、表叔公為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這些赫赫有名的家族成員,為他披上一層傳奇色彩,也賦予他取之不盡的創作靈感。談起寫書緣起,葛亮談到是因為祖父葛康俞《據幾曾看》一書編輯的一封信,「這位編輯在信中說,希望我從家人角度,寫一寫祖父的過往。」因此他想到以非虛構的方式進行寫作,然而反覆思考之后,認為小說相對紀實文學來說更會是一種「有溫度」的表達方式。


葛亮祖父葛康兪畢業證書

  故事發生年代民國,是一個屬于葛亮祖父的時代,充滿著他對于家族的記憶和情結。全書的楔子前,葛亮寫道:「謹以此書獻給我的祖父葛康兪教授。」對于作家本人來說,祖父是親人,是榜樣,更是為人為文的尺度,堪稱他的「主心骨」。

無常時代 寫盡溫情

  小說開端于上世紀二十年代,主人公盧文笙生于商賈世家,經歷多舛人生,與沒落家族馮三小姐仁楨相遇相知,于亂世中結姻緣。笙哥自幼酷愛風箏,風箏如同命運的指引,帶他歷盡滄桑。既然是民國,軍閥割據、日寇鐵蹄、梨園名伶、風骨文人均為一眾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些元素架構起了《北鳶》這部亂世大戲。情節豐富,兒女情長,亦因為身處亂世,逃不開生離死別的牽絆。縱使再龐雜,葛亮依然緊扣「情」字,寫盡民國風月。


葛亮外祖父曾就讀天津英租界某華辦中學

  大時代醞釀不平凡,葛亮并未直接書寫那個年代的軍閥割據和張勛復辟,而是令讀者感受到「常情」的分量,「文笙在短短的二十年之間經歷了人生的大起伏,在戰火中歷練,早已看透了生死。可待傷痛過去,最令他難忘的還是與仁楨坐在城頭上放風箏的童年記憶。」葛亮表示。

  民國是動盪的,權傾朝野的朝臣,一夕敗落,又當如何?葛亮于書中描述了一群叫做「寓公」的人,他們中有部分本為像徐世昌一樣的權臣,敗亡之際只得前往「英法租借地」安身立命,他們有的妄圖東山再起,有的只是寄情詩詞,這些人的存在,于時代而言是轉折點,若以個人而言則是輝煌之后的頹唐。「我的外祖父曾就讀天津英租界某華辦中學,一個班的學生,既有滿清貴族愛新覺羅家族的后人,亦有宮廷太監的養子。故而,民國是一個什么都可以發生的時代,從某個層面來說,這個時代非常具有延展性。」

  「民國是一個如此無常的時代,但那個時候的情卻非常動人,他們不似我們這個年代一樣可以如此快捷取得聯繫,一封家書真的可以抵萬金。無常,充滿無限可能,卻又脈脈溫情,是我記錄那個年代的動力。」葛亮坦言,《北鳶》的故事主軸固然是他想表達心目中民國的狀態,但他亦不避諱這個時代的傷痛與殘酷,「故事中的人們有他們自己的人生軌跡,這個是我左右不了的,正如托爾斯泰寫死了安娜,讀者紛紛來信抗議,要求更改安娜命運,托爾斯泰只回覆了一句話:我也不想她死,可她有自己的命運。」因此,書寫人物命運時葛亮堅持的原則是順其自然。

歷史掌故 查證詳盡

  「順其自然」不代表什么都不去做,七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葛亮做了大量的訪談以及與故紙堆打交道的「格物」工作,比如書中提到了「祭孔大典」,典禮涉及到的禮儀細節,甚至是主祭詞格式他都做了詳盡查證。不僅如此,小說在講述盧、馮兩家日常生活及主人公命運遭際的同時,常會隨情即景,順手拈來,暢敘一番民國風物,描寫內容大至政經地理、城鄉樣貌,小至民間飲食、曲藝,甚至是一碗麵的做法,都做了絲絲入扣的記敘,「如果想帶領讀者進入書中世界,作者首先要保證自己不是一個穿越人,而是一位『在場者』。」

  這種「在場者」的寫作手法在文中有多次體現,譬如當中寫仁楨第一次踏進「容聲」大舞臺看戲的場景:「在襄城的地界上,出現這么一處地方,多少堂皇得有些不真實。門里懸著半人高的燈籠,一字排下來,上書『玉樓天半笙歌起,蓬島閑班笑語和』。迎臉兒的花崗巖影壁,鑲滿了各色臉譜,生旦凈末丑,一應俱全。」這種細緻入微的寫作手法,不僅令讀者感受到民國時代的風土人情,作者本人更是這段文化的保育者。

  「有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在做近似保育的工作。寫作這本書,我用了七年時間,其間,祖父的同輩友朋相繼過世,促使我不得不盡快將他們的事跡記錄下來,即便是給我再多些時間,我可以沉淀得更為充分,但時不我待。」葛亮說。故與寫《朱雀》及其他作品不同,寫作《北鳶》時,他更在意文字所勾勒出的場景。不論是政客、軍閥、文人、商人、伶人,這些時代的過客,卻終究認清了自己,在情愿與不情愿之中,與身處的社會和時代達成了和解。若可以有一次選擇,葛亮最想結交的朋友是畫家林風眠,因為對方在藝術與人生方面,皆呈現出卓越的包容性和不拘一格。

(部分圖片由葛亮提供)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家葛亮
葛亮擅長書寫大時代的風起雲湧
  •   葛亮被學者王德威譽為「當代華語小說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他早期的《謎鴉》、《七聲》,既有世故練達的故事,亦有簡單清純的敘事,已經可以看出他在為時代造像,而民國史最令他沉迷。二○○九年,他推出第一部長篇小說《朱雀》,書寫民國南京城里三個時空的愛情傳奇,表達宿命的不可抗力。去年出版的《北鳶》更是耗時七年,首次追溯祖輩身世,工筆再現民國「清明上河圖」,描摹生活在嚴酷時代的人,如何與現實達成和解。
延伸閱讀
在歷史與虛構間遊走
  •   香港書展七月二十一日舉辦名為「歷史的虛構化—中國作家的韓國歷史記憶」的講座,邀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得者金仁順及韓國著名翻譯家金泰成擔任主講嘉賓。金泰成認為,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為中國作家提供了更為精彩的寫作素材。他表示,歷史是真實的,故事是虛構的,「在文學上的歷史本身是虛構的,把歷史的事實通過特定的角度描寫出來,角度不一樣,歷史也就不一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