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3日,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擘畫宏偉藍圖。這不僅是一次承前啟後的重要戰略部署,更是邁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一步。
回望「十四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系列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矚目的答卷。
經濟總量穩步躍升,發展根基持續穩固。「十四五」期間,我國GDP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大台階,其中前四年年均增速達5.5%;從經濟增量上看,「十四五」期間預計超過35萬億元,相當於「再造一個長三角」。這與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普遍陷入增長乏力有着明顯分別。
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範本
發展模式實現了從「速度優先」向「質量並重」的深刻轉型。「十四五」前四年,能耗強度累計降低11.6%,是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全球三分之一以上,已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生態文明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這是中國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堅定踐行,也是對全球氣候治理責任的主動擔當。
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突破,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中國實現多項「從零到一」的突破。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構建,研發投入強度達2.68%,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60%。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居前十,中國正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
區域協調與城鄉融合新格局加速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縱深推進,區域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
民生福祉顯著改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在全球經濟動盪、地緣衝突頻發的背景下,中國牢牢守住民生底線。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網越織越密。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為高質量發展營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中國的發展不僅造福本國人民,也為世界注入確定性。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新產業領域,中國快速培育新動能,為全球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中國範本」。在統籌經濟增長與綠色轉型方面,中國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新路徑,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譽為「全球綠色創新的引領者」。
更重要的是,中國通過五年規劃這一制度安排,展現了不同於西方政黨政治短視治理的長遠戰略思維。五年規劃的接續推進,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系統性、連續性和前瞻性,為全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中國之治」的智慧與方案。
展望「十五五」,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技術封鎖與貿易壁壘增多,大國博弈持續深化;國內則面臨人口老齡化加深、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與創新能力不足並存等挑戰。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頻發、能源安全壓力加大、數字經濟引發就業結構變革等非傳統風險也日益凸顯。
在此背景下,「十五五」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必須立足更高起點、謀劃更深層次變革。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一環,其意義不僅在於部署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更在於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規劃的核心,是錨定高質量發展的歷史坐標。必須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成勢、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根基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對「十四五」創新驅動成果的深化延續,更是應對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抉擇。
繼續高水平對外開放
人民至上是規劃的價值底色。「十四五」期間,我國建成全球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衞生體系,為民生改善打下堅實基礎;「十五五」將進一步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通過擴大就業、提高收入、優化公共服務,推動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彰顯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改革開放仍是關鍵一招。面對發展瓶頸,需以制度型開放和深層次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繼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一帶一路」合作,推動全球發展倡議落地見效。
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遞到「十五五」。在中央的全面領導下,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高質量生活為目標,以高效能治理為保障,這份承載億萬人民期待的戰略藍圖,必將凝聚起團結奮鬥的磅礴偉力。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中國將以自身的確定性,開闢發展新境界,書寫民族復興的嶄新篇章。
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