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剛過,相信一些朋友腰圍又增了一圈。不久前,筆者聯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和多個慈善團體共同舉辦「燃脂有物」控體重——防慢病標語創作比賽頒獎典禮暨健康嘉年華,吸引了逾5000名市民參與活動,氣氛熱鬧。眾所周知,肥胖是眾多慢性疾病的高危誘因,特別是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的發病中,肥胖扮演了核心角色。特區政府如何向大眾市民推廣體重管理和預防肥胖,將會是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議題。
「體重管理」成關注熱點
自新冠疫情後,不少人開始關注自身健康。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衞健委、民政部及體育總局等16個部門聯合啟動了為期三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旨在通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推廣,改善超重肥胖問題,降低慢性病風險。緊接着去年的大方向,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體重管理」繼續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衞健委明確提出「健康體重是全民健康的核心指標」,並將體重管理納入慢性病防治的核心舉措。這個計劃也被網友戲稱為「國家不允許你發胖」,「國家喊你來減肥」,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一股減肥潮。
再看看香港,由於工作壓力和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導致,肥胖同樣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今年5、6月期間,有機構向約500名市民進行了問卷調查,當中有四成受訪者屬超重或肥胖,他們近8成有長期病患;97%受訪者自認會因為肥胖問題而影響情緒,超過55%評估影響程度達中度或以上。雖然受訪者認為肥胖有很大的危害,可是他們對肥胖症認知不足,近7成受訪者不認為肥胖症是一種疾病;而體重指標(BMI)超過25,即屬於「肥胖」的受訪者當中,有三分之一認為自己只屬「微胖」,這是不理想的狀況。
香港今年的醫療衞生的經常性開支高達1040億元,佔政府總開支近19%,是第二大支出範疇。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也明言嚴格控制政府開支為主,開源為輔。因此,從預防層面入手,鼓勵市民減重,讓一些常見高發疾病在一開始就控制住,避免演變成重疾,不但進一步減少醫療開支及減輕末端醫療壓力,更能提升整體社會的健康水平,增加市民的幸福感。
事實上,政府於2022年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隨後一直優化。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強化基層醫療服務,並提出多項具體的規劃提升社區醫療及預防,包括擴展醫管局家庭醫學門診預防篩查和護理服務和增加服務量,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平台」,加強癌症預防、篩查、診斷和治療。
慢性病預防的重要契機
特區政府提出慢性病預防,說到底離不開支持市民建立良好飲食習慣及適當的體能鍛煉,這正是與國策鼓勵加強體重管理的理念一致。今年11月將迎來粵港澳合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香港賽區都有多場賽事。這對於香港體育運動的發展以及經濟繁榮有很好的促進!回看過往奧運、亞運掀起的運動熱潮,相信全運會一樣可以燃起香港市民對運動的熱情,更是讓市民大眾認識體重管理的重要契機。
這次在家門口舉辦的全運會,對於體重管理是不可多得的東風,政府和各界人士可以借助這個機會鼓勵全民一起燃燒脂肪,共同活出健康人生!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