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第120屆肯特崗部長論壇的答問環節評析變亂加劇的世界稱——「從一個小國的角度來看,這種變化使世界變得更加不確定和複雜」,「生活將更難以預測;國際體系將更武斷;貿易將減少,跨國投資將減少,繁榮也將減少。緊張局勢將加劇,摩擦將增多,不可預測的麻煩將增多」,我們「要能與其他處境相似的國家——這些國家規模很小,希望照顧好自己的人民,不願捲入大國衝突——攜手合作,共同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我們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我們可以減少問題。」
9月19日,《華爾街日報》以《全球化最大的贏家之一駕馭着一個難以預測的世界——美國重新考慮貿易和安全問題,新加坡加深與其他國家的聯繫》為題,刊登新加坡總理兼財政部部長黃循財的專訪。
黃循財稱,未來幾年,「世界將更加多極化、競爭激烈、協調性更低」,新國際秩序的轉型很可能「非常混亂、非常艱難」。對於像新加坡這樣人口約600萬、領土相當於紐約市面積的小國來說,這構成潛在危險的環境。「作為全球化的最大贏家之一,新加坡在一個難以預測的世界中航行」。為應對如斯局面,新加坡正加深與其他國家的關係。
黃循財提及,9月16日,新西蘭、新加坡、阿聯酋、瑞士、文萊、哥斯達黎加、冰島、摩洛哥、挪威、巴拿馬等14國成立「未來投資和貿易夥伴關係」(Future of Investment and Trade Partnership,簡稱FIT夥伴關係)。
這14國來自亞歐拉美和非洲,這一點同金磚機制相同。這些國家包括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一點不同於金磚機制。值得注意的是,FIT夥伴關係沒有一個七國集團成員,沒有一個稱得上是「中等強國」。
金磚機制是「全球南方」的一個重要平台和一面重要旗幟,中國和俄羅斯皆是全球大國,具備抗衡美國霸權的能力和使命。FIT夥伴關係是若干中小國家「抱團取暖」的載體,其成員跨越「發達」與「發展中」之間的界線,反映世界經濟愈益碎片化。
自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全球發展赤字、安全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愈益加重。若干區域強國為應對如斯局面,採取「搖擺」策略,被稱為「全球搖擺國家」。其共同特徵是,對俄烏衝突和相關聯的俄羅斯與美西方關係採取超然的態度;在中美較量之間不選邊站;在本國所在地區爭取發揮具主導性的作用;在各自利益的交集點,謀求合作但是不結盟。
進入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宮,顛覆二戰形成的全球格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全面深入演變。「全球搖擺國家」開始調整其對外戰略和方針。同時,中小國家面對愈益艱難的處境和愈益不確定不明朗的前景,開始「抱團取暖」,開創先河的便是由新西蘭、新加坡、阿聯酋和瑞士發起的FIT夥伴關係。
特朗普不僅摧殘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疏離歐盟和北約其他31個成員國,而且,向美國的全球貿易夥伴加徵對等關稅,分裂整個西方陣營,使遠在大洋洲而屬於「五眼聯盟」的新西蘭也心寒。
特朗普欲把人類拖回叢林時代,欲在美洲打造面積更大的超級大國,使發展中國家尤其拉美國家普遍更恐懼。
求生存是這些國家的基本要求。FIT夥伴關係的出發點便在於此,在此基礎上,謀求發展貿易和投資。
黃循財表示,FIT夥伴關係欲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成員、歐盟和東盟合作。黃循財稱,CPTPP佔全球GDP的15%,歐盟佔15%,東盟佔6%至7%,「如果我們能夠順利取得進展,那麼我們就有機會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維護和加強重要的多邊框架。」
然而,「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維護和加強重要的多邊框架」,是企圖復活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因此,中小國家「抱團取暖」是它們應對變亂加劇的過渡現象。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