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北京即將舉行的九三閱兵儀式受到全國民眾包括香港特區的高度關注,社會普遍期待這一莊嚴時刻的到來。
八十年風雨滄桑,歷史的回響愈發清晰。在紀念抗戰勝利的重要時刻,對香港社會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顧,更是一次深刻的歷史觀教育,是對「國家」與「家園」血脈聯繫的重要體認。站在民族苦難與輝煌交織的歷史鏡鑒前,香港可以更清晰地看清自身命運的坐標,洗刷因長期「殖民敘事」所帶來的身份迷茫。
歷史從未沉默。在全國抗戰烽火連天的歲月中,香港同胞從未缺席。這裏曾是援華物資輸送的重要通道,源源不斷支持內地抗戰;這裏也是文化人士的避風港和抗戰輿論陣地,諸多知識分子以筆為槍,向世界傳遞中國人民不屈的聲音;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等抗日力量更在此英勇作戰,香港兒女以生命詮釋了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這段歷史充分表明,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香港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樹立正確抗戰史認知
然而,在港英時期,香港的歷史教育曾遭受系統性扭曲。國家敘事被有意淡化,抗戰歷史中的香港貢獻被輕描淡寫,本地英烈的事跡更一度被遮蔽。這種「去根化」的歷史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港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和歷史歸屬感,也為香港回歸後的社會治理帶來挑戰。藉抗戰勝利80周年之機,在香港建立正確、完整的歷史觀,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衰變遷的真實紀錄,是前人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東風,正是加強正確歷史觀教育的絕佳時刻。香港社會正在逐步還原歷史真相,樹立正確的抗戰史認知,從而推動家國情懷的培育,築牢民族精神,凝聚社會共識。我們看到,特區政府已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並陸續推出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包括專題展覽、講座和青少年研學考察等,這些舉措具有積極意義。
此次歷史再教育內涵深遠,其核心在於讓社會各界尤其年輕一代體會「國好家才好」的深刻道理。抗戰歷史昭示我們,沒有國家的獨立與富強,便沒有個體的尊嚴與家園的安寧。香港的繁榮發展,從來不是「殖民歷史」的饋贈,而是與國家復興進程緊密相連。
歷史同樣表明,香港是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一環。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國際連結,香港在動盪年代裏承擔起援華通道與國際宣傳平台的雙重角色,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即便處於港英管治之下,香港同胞心繫祖國的情感也從未中斷,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挺身而出,展現出堅毅不屈的民族氣節。
實現長治久安的精神基石
抗戰歷史是中華民族共同抵禦外侮、保衛家園的偉大史詩。這段歷史教育香港市民,團結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基石。只有團結一致,我們才能守護共同的家園,應對前進路上的風險挑戰,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歷史觀教育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是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基石。抗戰歷史教育對香港的意義,不僅在於回顧過去,更在於啟示未來──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只有與國家同頻共振,才能把握發展機遇、書寫新的篇章。
香港抗戰歷史是國家抗戰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共同的歷史教育和文化傳承,香港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自身與國家命運與共、血脈相連的關係,從而更加主動和深入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抗戰歷史教育不僅有助於培養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家國責任感與使命擔當,更能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國家的繁榮與穩定,離不開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這種教育是凝聚社會共識、增強國家認同、促進團結進步的重要途徑,更是香港維護國家安全、實現長治久安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