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新聞背後/控方指出黎證供的「矛盾、謊言和誤導」\卓 銘

時間:2025-08-21 05:01:55來源:大公报

  黎智英案踏入第150日審訊。儘管黎智英一方不斷泛化「自由」、「人權」等概念,試圖將被告涉嫌違法的言行套上各種包裝,但控方連日來的結案陳詞,舉出了多達20個例子,明確指出黎智英證供的不可靠性。連法官也質疑辯方在「玩數字遊戲」,或淡化案中的違法行為,為社會大眾進一步釐清案件真相。

  在黎智英案百多日的審訊過程中,牽涉到大量不同形式的證據,足見此案所涉規模之巨大,卻也令案件整體變得更加複雜。加上黎智英一方利用各種技巧轉移爭議重點,或淡化黎智英在不同事件中的參與角色,也提高了了解案件全貌的難度。然而控方律師的結案陳詞則以嚴謹的邏輯和強而有力的證據鏈,揭開了本案中的各種問題。

  各種辯解缺乏可信性

  首先是矛盾。控方以書面陳詞形式列舉了20個例子,證明黎智英在庭上作供「前後矛盾」。比如黎智英一直辯稱其個人訪談節目《Live Chat with Jimmy Lai》與《蘋果日報》無關,只是單純利用了《蘋果日報》的人手,又相信是《蘋果》的高層覺得其節目具吸引力,所以才會報道節目內容。但控方指出,通過黎智英與其他《蘋果》高層的通信紀錄,可以清楚得悉黎智英確有指示《蘋果》協助發布相關內容。

  此外,《蘋果》還在2020年,為「香港議會」發起人之一的袁弓夷製作影片,請求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國務卿蓬佩奧駐軍保護香港。2020年5月29日,黎智英在社交平台分享了這段影片。黎智英在口供中聲稱自己沒有參與影片製作,分享影片前後也沒有看過其內容,直到今次審訊才首次看到相關片段。控方質疑其說法完全不可信,因為黎智英之後便在庭上承認,曾兩度借出場地及團隊予袁弓夷拍片,讓袁弓夷「開始摧毀中共的使命」。

  而黎智英三番四次稱在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後,有特意避免進行任何有違國安法的行為,亦被指同樣不可信。國安法生效後,黎智英仍有透過不同帖文、專欄及訪問,要求外國政府對中國內地和香港實施制裁,揚言外國應對中國進行報復、懲罰中國、取消香港的特殊貿易地位,以緩解美國的憤怒。黎智英不但與美國前副國防部長伍夫維茲、前陸軍副參謀長基恩、前駐港總領事郭明瀚等多名美國高官保持聯繫,又透過助手Mark Simon聯絡美國時任國務卿蓬佩奧當時的女助理,自招疑竇。

  其次是謊言。根據控方陳詞,黎智英的部分證供不但帶有邏輯和客觀證據上的矛盾,其本人也被指直接或間接說謊。例如,黎智英自言不知道「香港民主委員會」、IPAC、SWHK等激進反華組織,也對其助手Mark Simon的強大人脈沒有興趣,從不過問。但庭上證據顯示,黎智英其實一直知道Mark Simon與美國家安全委員會(NSC)關係密切,Mark Simon曾多次獲邀參與不對外開放的NSC會議,並由此得知美國政界的內幕消息。2019年11月28日,Mark Simon就向黎智英等人發信息表示,NSC在之前的會議為簽署法案奠定基礎,還透露特朗普何時決定簽署法案、美國政府不想給予中國任何貿易談判籌碼等想法。Mark Simon都已經主動「報告」,黎智英有可能不知道其助手與美國政客之間的關係嗎?黎智英的解釋根本沒有說服力。

  事實真相越辯越明

  最後是誤導。黎智英一方辯護的其中一個策略,就是利用「人權」、「自由」等概念來包裝其涉嫌違法的言行。例如辯方聲稱,黎智英從來沒有為《蘋果》訂立任何編採政策,《蘋果》報道的只是跟香港核心價值一樣的內容,即相信法治、民主、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等,並反對暴力、「港獨」、「台獨」。但實情究竟是如何?控方指出,黎智英塑造的是一個失實的形象,把《蘋果》描述成香港核心價值的守護者,完全是誤導。事實上,大量證據明確指出,有人透過《蘋果日報》發表多篇煽動性文章,美化反政權的暴力行為,又要求外國懲罰、制裁香港。這些都跟香港的核心價值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在背叛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

  儘管辯方昨日在陳詞時,引述數篇《蘋果》頭版報道,稱內容只是報道事實,亦僅佔案發時期總內容的0.39%,「平均每5日不到1篇」,認為數量不足以推論串謀。但法官隨即提出質疑,審訊不是在「玩數學遊戲」,另有大量WhatsApp信息、飯盒會等人證物證作為證據;而辯方所謂支持言論自由、人權沒有錯,不愛國不屬犯罪,認為不應貶低這些概念,也被法官反駁案件的重點在於是否有人採取了「違法手段」,不存在貶低相關概念與否的問題。

  真相越辯越明。隨着時間推進,黎智英案的脈略只會越來越清晰,黎智英有沒有違法,相信法庭最終能作出公平公正的判決,展現香港捍衛司法獨立、維護國家安全的決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