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國際觀察/美「石墨稅」無法動搖中國主導地位\宇 文

時間:2025-07-21 05:01:47來源:大公报

  當地時間7月1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陽極級石墨徵收93.5%的初步反傾銷稅,疊加現有稅率後實際關稅飆升至160%。這一舉措表面上以「糾正不公平貿易」為名,實則暴露了美國在新能源產業鏈上的脆弱性。

  作為全球最大的天然石墨生產國和加工中心,中國佔據全球約70%的天然石墨產量及95%的電池級石墨精煉產能,堪稱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鏈的基石。美國對華石墨加徵高額反傾銷稅,不僅無法解決美國新能源產業的依賴困境,反而破壞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從而淪為損人害己的反智遊戲。

  美國對華石墨加稅,直接推升石墨價格和鋰電池成本。據國際能源署測算,石墨供應中斷或價格翻倍將直接導致每輛電動車的電池成本上漲1000美元以上,整車售價可能因此增加數萬美元。特斯拉、通用汽車等美國車企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因此美國對中國石墨加徵反傾銷稅,反會拉低美國新能源汽車的整體競爭力。

  美國本土石墨產業供應較為孱弱,僅能滿足不足20%的需求,使得美國企業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來源。因此,美國對華石墨加徵反傾銷稅的成本壓力最終將不可避免地轉嫁給消費者,而美國政府此前承諾的電動汽車購車稅收優惠將在9月30日終止,雙重打擊之下,美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競爭力恐將進一步削弱。

  壓縮美國企業領先空間

  美國此舉還對全球新能源產業形成負面傳導。中國不僅是石墨生產國,更是全球鋰電產業鏈的整合者。從上游礦石提純到中游負極材料加工,再到下游電池組裝,中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構建了完整的產業生態。美國加稅行為意圖打破這一生態的穩定性。

  一方面,石墨加工涉及複雜的工藝流程和高環保成本,美國若要在短期內建立本土產能,需投入數百億美元並克服技術壁壘;另一方面,全球石墨資源分布高度集中,中國之外的優質石墨礦藏多位於發展中國家,其開採和加工能力受制於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和環境標準,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化供應。這種「脫鈎」政策不僅代價高昂,還可能引發全球電池材料價格的劇烈波動,延緩新能源產業的轉型進程。

  不過,特朗普信奉加徵關稅會讓美國「再次偉大」。因此,在「國家安全優先於市場效率」的慣性思維下,美國還是以中國石墨企業「接受政府補貼」,為加稅提供合法性。其實,這不過是美國對華安全焦慮下的不自信條件反射。

  當美國以加稅緩釋對華焦慮情緒時,殊不知破壞了全球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當然,這也是始終反對新能源產業的特朗普政府保守理念的現實折射。然而,若美國執意以關稅手段切斷與中國的技術聯繫,不僅會削弱自身研發能力,還可能加速中國在高端材料領域的自主化進程,進一步壓縮美國企業的技術領先空間。事實是,美國不理智的關稅政策已經對美國造成嚴重反噬。

  一方面,加劇了本土產業的分裂。美國活性陽極材料生產商聯盟是此次對中國石墨加稅的發起者,但其訴求與特斯拉、松下等下游企業存在根本矛盾:前者希望保護本土石墨產業,後者則擔憂成本失控。這種矛盾暴露出美國新能源產業鏈的割裂,上游資源環節薄弱,中游製造環節依賴進口,下游市場又需通過低成本維持競爭力。

  美在全球新能源競爭敗陣

  另一方面,加稅政策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連鎖反應。加拿大、歐盟等經濟體已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表達不滿,未來不排除採取反制措施。如果美國繼續以「國家安全」為名推行單邊關稅,可能引發全球貿易體系的進一步碎片化,最終損害美國在國際市場的信譽與利益。

  當前,石墨仍是鋰電負極材料的主流選擇。美國對中國石墨加稅,將使美國因為成本因素失去穩定的石墨供應來源。相比之下,中國企業正加速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例如通過出口審批制控制高純度石墨的供應,或向半導體、航天等新興領域拓展,這種「去低端化」策略將進一步削弱美國在中低端市場的替代可能性。此外,中國企業還在非洲、南美等地區布局石墨礦產資源,通過海外併購和合作開發構建多元化供應鏈。這種「全球資源布局+本土產業升級」的雙軌策略,使得美國的加稅政策難以從根本上動搖中國的產業主導地位。

  美國對華石墨加稅,試圖以關稅手段切斷與中國供應鏈的聯繫,卻忽視了自身產業基礎的缺陷。與其在短期內承受成本飆升的陣痛,不如承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並通過合作雙贏的方式推動技術進步與資源優化配置。否則,美國將陷入「高關稅─高成本─低競爭力─更低投資」的惡性循環,在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國家關係學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