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日前公布9個旨在提升香港旅遊體驗的新項目,涵蓋工業遺產、文化市集、自然景觀、歷史建築、綠色旅遊等不同領域,進一步突顯香港本地文化中的獨特元素之餘,亦明顯可見當局正透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式,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
改變思維主動吸引遊客
自特區政府去年12月發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為香港旅遊業升級轉型制定發展方針後,這是當局首次就發掘和創造香港旅遊熱點提出更具體的方向和措施。從工作組公布的9個項目中,可以看見不同創意和多樣性,例如以「香港工業品牌旅遊」訴諸歷史與品牌故事、「維園市集」提供文化與藝術體驗、「四山」旅遊則主打自然與戶外活動;同時亦提出開放舊油麻地警署、舉辦九龍城、中環深度遊、建造紫花風鈴木園等項目,這種「主題化」包裝旅遊新熱點的形式,更能突出香港的獨特文化和歷史。
從工作組公布的細節中,體現了相關部門的主動作為,在設計打造這些新熱點時,更一改昔日「等客上門」的思維,比如「香港工業品牌旅遊」便是一種較新穎的做法,利用了香港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優勢,將本地企業品牌轉化成旅遊資源。同時亦跟中環、九龍城深度遊、舊油麻地警署等項目互相配合,從文化、商業、歷史角度展現香港獨特文化,對於熱愛香港警匪片或舊區獨特建築風貌的遊客來說,相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除此以外,也可以看出當局正統合不同界別的資源,包括鼓勵社區、商界、創科界等更積極參與旅遊資源的建設,如維園市集、中環、九龍城深度遊這些項目,商界和地區居民的深入參與,其實就已經能帶出一種「港味」的體驗,沿途的餐飲、零售業自不必說,可以因人流帶動地區消費,而且加入AR等新技術,既可以迎合年輕遊客對科技體驗的喜好,亦可以透過互動方式探索舊日的九龍城寨,讓香港在旅遊與創新雙方面維持競爭力。
當然,現時有關部門現時只是提出了構建旅遊熱點的方向,到具體落實,還有不少工作要做。再者,如今全世界在旅遊方面都可謂「法寶盡出」,如何精準把控遊客體驗、長期維繫新鮮感,也是當局必須面對的挑戰。要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同台競爭,香港也要l知己知彼,參考不同的成功案例,再結合香港元素,才能脫穎而出。
例如工業品牌旅遊方面,作為歐洲工業大國的德國,多年前已將位於魯爾區的關稅同盟煤礦遺址轉化為博物館與藝術空間。這個曾經是歐洲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煤炭生產基地,現時每年接待超過150萬人次遊客。而且這些遊客還不光是前去參觀廢棄的廠房和礦井,經過30多年的轉型與開發,工業區內擁有兩座世界級博物館、一座藝術中心、一個工業主題酒店、多家創意商店和餐館,儼然成為一個具相當規模的主題公園。
在香港,雖然可供改建成博物館的工業遺址並不多,但香港勝在有數量眾多而且深入民心的經典品牌,如李錦記、奇華、八珍醬園等,其實可以按不同產品設不同的互動工作坊,讓遊客親手體驗製作這些經典產品的過程,也可以將幾個品牌聯合並推出「集郵式」的「證書」,引導遊客到其他熱點參觀以至消費。
在文化歷史深度遊方面也可以參考類似經驗,例如位於美國舊金山灣內、俗稱「惡魔島」的阿爾卡特拉斯島,曾經是一座軍事要塞和專門囚禁最危險罪犯的監獄,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每年吸引約140萬遊客人次的旅遊景點,透過導覽與音效等重現歷史場景。
警匪片一直是最有香港特色的電影類型之一,如《英雄本色》、《警察故事》等,深受海內外電影迷歡迎,相信不少粉絲甚至會希望親身體驗電影場景。在開放舊油麻地警署時,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情景或導賞團,配合警匪片進行歷史解說,對照電影創作與史實間的不同,也是可以考慮的方法。
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
至於紫花風鈴木園、綠色旅遊、自然景觀方面,除了景點本身的吸引力外,還需要完善的周邊配套設施。放眼世界所有受歡迎的自然景點,除了「靚景」這種基本條件外,遊客最關心的往往莫過於前往景點的交通以及方便程度。現時香港不少著名景點均位於較偏僻的位置,例如西貢萬宜水庫東壩、大浪西灣沙灘,由於前往這些景點的交通不便捷,即使景觀本身具有巨大吸引力,部分遊客還是打消前往遊覽的念頭,而且景點的熱度也相對較難長期維持。此外,只有景點可供「打卡」,周邊卻完全沒有商店一類的消費配套,也會出現「旺丁不旺財」的情況。
就新提出的「四山旅遊」,當局除了要注重日常步道維護工程外,也可提供多語言資訊牌和手機應用程式,方便國際遊客。紫花風鈴木園、前紅磡鐵路貨運碼頭也要有較宏觀的進一步規劃,例如前者可以舉辦季節性花展或攝影比賽,並搭配教育導覽,將其打造成標誌性景點;後者則可以引入多元化活動,如水上表演或夜市,搭配特色餐廳、餐飲,打造維港新亮點。
總括而言,特區政府推出的9個新項目,進一步貫徹了識變、求變、應變的理念,可以看出當局與時俱進的決心。但具體成效,仍需視執行和推廣的力度,更有賴與不同業界緊密合作,持續優化遊客體驗,確保香港在國際旅遊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