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五一黃金周日前展開,香港不少地方都見到大批旅客,一些打卡地點更是人山人海。然而,我們除了關注黃金周可為香港帶來多少經濟收益外,更應該視它為檢驗香港旅遊業發展的指標。透過比較分析旅客的觀光路線、消費意欲及相關數據,制定具針對性的政策方針,才能令香港旅遊業實現升級轉型。
入境處數據顯示,黃金周首日共有超過100萬人次出入境,入境人次超過54萬,其中內地訪客超過22.1萬人次,不論內地訪客和其他訪客均較去年同期上升,但首日數據是否能反映整個黃金周的表現,仍要靠時間驗證。
可以肯定的是,內地仍然是黃金周入境旅客的主要來源地,而海外遊客的數量近年也明顯有上升趨勢。就市面情況而言,尖沙咀等名店仍然受到一定青睞,廣東道外不少店舖都有遊客排隊,傳統景點如星光大道、迪士尼樂園亦人頭湧湧。值得留意的是,不少遊客還瞄着新的打卡地點,例如內地熱播電視劇《難哄》取景地點大坑炳記茶檔、堅尼地城海旁、舊油麻地警署等等。今年黃金周也掀起一股「露營風」,西貢大浪西灣沙灘營地擠滿內地遊客。西貢萬宜水庫東壩也是旅客的郊遊熱點。這些新改變新趨勢,值得仔細研究並作出進一步的深度規劃。
比方說,如大坑炳記茶檔這些原本「不起眼」的地方,一夜間變成炙手可熱的打卡點,便是一個不能不重視的現象。炳記茶檔之所以突然受追捧,一來是電視劇在此取景,自然而然地吸引粉絲前來重現劇中場景;二則是其本身有多位明星及歌手到訪,具有一定知名度,於是順理成章地產生了相乘效應。
其實這種「聖地巡禮」模式並不少見,例如日本很多鄉間或郊外地方交通不便,卻因為是動漫取材的地方,每年吸引全球大量動漫迷和遊客前來一睹其貌。在全球掀起熱潮的3A遊戲《黑神話:悟空》,也因為遊戲美術設計取材自山西小西天、大同一帶的佛寺,令當地變成熱門「打卡」地點。重點是,就算不是作品本身的粉絲,但社交平台「一傳十、十傳百」的流量帶動下,景點也可以產生超出原本預期的吸客力度。
然而,做好「聖地巡禮」並不是守株待兔。如果光就現時炳記的例子來看,客量和消費量上升的也只是炳記本身,並不是具旅遊區規模的整體經濟價值增長。「聖地巡禮」不是只放着景點不管就可以自然吸引遊客,政府的支援、規劃、配套一樣至關重要。例如日本的做法是地方政府設計「巡禮地圖」,住宿、餐飲、商品銷售、導遊等領域全方面提供配合,這樣不僅能帶動當地經濟,更可創造就業崗位。
整合資源衍生經濟效益
香港近年來確實多了不少新的打卡熱點,但這些打卡地點目前只是個別地發揮作用,遊客去到這些地方、拍完照、打完卡,隨即離去,未能衍生出實質的經濟效益,這無疑是在浪費寶貴的旅遊資源。當局最近在宣傳香港旅遊體驗,無疑是向着深度、文旅的方向作出改變,但同一時間,也要系統整合現有資源,把不同地區的新舊景點串連在一起,以清晰路線引導遊客的行程體驗,刺激潛在的消費客群,這才能發揮出這些打卡熱點的真正價值。
有關配套不足的問題,其實過去也一直有業界人士提出。如西貢萬宜水庫東壩,雖然風光明媚,但周邊基礎設施卻明顯不足,例如現場的洗手間不足,女性遊客往往要輪候十數分鐘,而且設置的流動洗手間也出現損壞和衞生惡劣等問題。大浪西灣沙灘亦出現交通班次疏落、公廁、休憩處不足等問題。即便現時許多遊客為嘗鮮而前往露營,若長期不改善相關設施配套,只會降低遊客前往當地的意欲,遑論吸引更多遊客。又比如同樣受歡迎的赤柱卜公碼頭、赤柱海濱長廊,儘管有許多年輕遊客到訪,卻無法顯著刺激周邊店家的生意。
讓旅客感到「物超所值」
香港的旅遊成本太高是制約旅遊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對於一般遊客來說,貴就是減少消費的最大理由。因此要引導、刺激遊客消費,就必須另闢蹊徑,要從宏觀體驗着手,例如把相關景點以至周邊一部分地區視作一個旅遊區來營運,交通、飲食、基本需要等基礎設施要跟上,讓遊客在景點觀光之餘可以有「自給自足」的感覺,讓其感覺到付出的金錢不只是為了食物或手信等商業化產品,而是透過相關景點得到一個帶連貫性的文旅體驗。從深度和質素下手,才能讓旅客到訪時感到「物超所值」。
當然,這種經營模式必然會為當地居民帶來一定的困擾和麻煩,當局必須做好安排和指引,避免遊客騷擾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要積極與各界合作,例如考慮在當地舉辦一些觀光活動,讓本地居民和店家也可以在平日生活中融入文旅體驗,更好貫徹「無處不旅遊」理念。
總括而言,今年的黃金周才剛過了一半,這是政府和業界藉以審視未來發展方向的大好機會,未來如何令旅遊業進一步升級轉型,需要各界積極求變,以創新思維和更長遠的目光作出規劃,方能實現「旺丁又旺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