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一名中五學生在內地參加交流活動期間不幸過身,教育局及校方先後確認事件,並就事件表示非常難過。年輕學子溘然而逝,社會大眾對此事無不感到痛心,惟部分網媒事後卻藉機將矛頭指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的內地考察。這種「抽水式」的惡質炒作,既不尊重家屬私隱,亦對學校其他師生造成傷害,極度不負責任。
事件與內地考察無關
對於涉事學生的死因,坊間傳聞甚多。事實上,教育局於事發後回覆傳媒查詢時已表明,事件並不涉及考察活動行程,亦強調由於事件仍在調查中,不宜評論。筆者認為,事情涉及去世學生及其家庭的隱私,社會各界應尊重家屬在事發後選擇低調的意願。若事件涉及刑事成分,局方和執法機關必然會作出聲明,外界不應妄議。
然而,事件發生後有些別有用心的人「上綱上線」,試圖藉事件引發就公民科的內地考察的討論,一時說局方強制學生參與,或會對學生造成壓力,一時又說局方沒清楚交代「不參與」內地考察的學生會否受罰,甚至謠傳「不參與」的學生會因此不能參與公民科公開試云云。這些東拉西扯,毫無事實基礎的一派胡言,毫不尊重死者的家屬,目的只是意圖令社會對內地考察產生不滿。
內地考察有助認識國家發展
內地考察是高中公民科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令學生可以親身了解國情和國家最新發展,豐富學習經歷,增進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欣賞,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參考局方向學校發出有關2024/25學年公民科內地考察的通函,28個行程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圍繞中國歷史、文化、國家成就和國家安全等範疇,涉及的學習活動和內容正常不過,學生在日常課程中亦會有所涉獵,根本沒有值得大驚小怪之處。
據理解,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2023年12月出席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時曾明確表示,局方鼓勵學生考察,若學生最終因身體等個別原因缺席,校方須向教育局報告,但不會懲罰。局方的立場亦在向學校發出的通函中清晰反映,當中指出如學生有實際困難及具備充分理據而未能參與內地考察,應在事前向學校申請,校方須按個別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提出的理據審慎處理,並向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或校董會匯報。學校亦須呈報教育局,並妥善處理有關資料及存檔備查。
對於未能參與內地考察的學生,根據局方在互聯網上發布的「常見問題」資料,學校須為相關學生提供配合公民科課程及具豐富學習內容的其他活動,讓學生獲得相關的學習經歷。學生須就其所瀏覽及蒐集所得的資料進行專題研習,並向學校呈交專題研習報告以評核其學習表現。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回覆某網媒查詢時亦表明,內地考察不屬於文憑試的報考要求,亦不會計入公民科的成績,學校亦毋須向考評局匯報學生參與內地考察的資料。可見未能參加內地考察的學生會失去應考公民科公開試的說法,全屬無稽之談。
以專業方式處理減低傷害
學生不幸離世,教育局和校方最需要做的,是集中精力協助家屬,以及關顧校內各持份者的情緒;據悉,教育局在考察團回港後,已隨即安排教育心理學家、學校領導、輔導教師和學校社工為師生及家長提供輔導和支援,而校方事發後亦隨即成立啟動危機處理小組跟進事件,並向家長發信交代事件,同時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進一步輔導。這些針對性的後續工作,相信能對所有相關人士提供適切的協助。
公眾在遇到那些針對這宗不幸事件窮追猛打,藉此對公民科的內地考察而作出的抹黑,千萬不要被其誤導。社會各界現時應尊重死者家屬的意願,給予有關家庭及學校師生空間,渡過這個困難時刻。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