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論風生/打造發展和安全並重的國際金融中心\蘇長荣

時間:2025-03-07 05:02:07來源:大公报

  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發展和安全已經成為「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的核心要義,在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實施後,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體制機制法律得到完善,香港可以全力拚經濟、謀發展,更好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做好內聯外通的橋樑。

  事實證明,兩條國安法例實施後,香港的營商環境和國際競爭力並未如一些人所說的「倒退」,相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重回全球排名第三,在《世界經濟自由度2024年度報告》中,香港在165個經濟體中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足以證明國際金融市場對香港安全秩序重構、治港制度完善後所展現出的正向能量的充分認可。

  成為防範風險衝擊的錨

  如何利用這種形勢、這份槓桿具體「變現」成香港利益?本人認為,正如夏寶龍主任提出「香港不能僅靠傳統優勢『一招鮮、吃遍天』,必須銳意改革,主動作為」的殷切告誡,香港在金融領域也要不失時機地將國家安全的要求結合香港發展的需要,並轉化為制度創新和市場發展的動力,使香港既成為國家防範金融風險衝擊的錨、對全球資本配置具備全面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樞紐。

  金融業界在深耕傳統業務、鞏固符合國際金融生態同質能量的同時,更要挖掘香港獨有的自身市場要素,比紐約、倫敦等金融中心更強的潛能,通過制度優化、產品創新、市場生態擴容等手段,塑造成為更吸引全球多元資本嚮往和充分參與的優勢領域,用創新增量的金融模型盤活存量資源,以優勝於其他金融中心的獨特性澆灌出香港金融業的新質生產力。本人有三方面建議:

  一、加大力度打造以離岸人民幣計價的資產交易生態樞紐。

  目前,香港人民幣存款餘額約1.2萬億元,佔全球人民幣離岸業務80%以上,有國際機構預測到2030年其規模將達8至12萬億元。與紐約和倫敦相比,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計價資產交易市場有着得天獨厚、無可替代的優勢。建議通過強化離岸人民幣資金與對應資產雙向交易流通的範圍和深度,提升香港金融人民幣化的程度,扭轉離岸人民幣長期停留在「結算貨幣」的局限,升級為「定價貨幣」與「儲備貨幣」,既可實現香港金融新型業務的大規模增量,更能助力國家構建自主可控的國際金融話語權體系。

  二、建議持續加強對港股上市企業的市值管理,提升香港股票市場的整體估值水平,增大港股的財富效應和交易規模。

  通過放寬回購和新股發行的限制以及一系列深化互聯互通機制等的創新,將市值管理從「企業自發行為」升級為「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港股長期處於估值折價困境,我們必須正視,中資在港股的市值和每日成交額中分別佔比超過80%。若我們不主動維護港股價值,何能吸引國際優質企業來上市、全球資本來追逐利益呢?又何能反哺內地產業的發展呢?

  況且,美國對中國企業,特別是科技企業等的肆意打壓,對在海外上市的內地企業在資本市場集資帶來極大不確定性,所以不少內地企業選擇在香港第二上市,或直接在香港掛牌上市,因此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市值管理的有效得法也可為興旺香港百業和化解政府結構性財赤帶來無窮動力,是尊重市場規則、激發市場活力的多贏之舉。

  創造內聯外通「乘數效應」

  三、建議設立對標中國資產的資產證券化交易市場。

  目前內地有巨量資產迫切需要盤活,而國際資本也熱衷通過香港這個法制健全、成熟市場,獲得更多投資中國資產的機會。連接內地、香港和國際體系的資產證券化交易市場構建,不僅能助力國家優化資源配置和實體經濟發展,也有利香港資本市場的多元化,更好利用內地豐富的資產資源提升自身金融市場的規模和吸引力。

  與世界同頻共振的香港金融業面對挑戰不少,需要透過改革來平衡創新和安全。本人以上建設建議的着力點,是在香港全球高度認可的制度土壤上,嫁接我們獨有的市場資源和自主可控的能力,培育發展和安全並重的新種子,與傳統業務增量共生、互為帶動,創造新的有差異優勢的內聯外通「乘數效應」。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理事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