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3月5日在北京召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開幕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這份報告發表的時間點有重要意義。首先,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開展「十五五」編制工作的關鍵一年。「收官」的意義在於,各級政府和部委需要在國內外複雜形勢的環境下,盡全力完成規劃的各個任務和指標。
去年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為國家在中國式現代化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和路線圖,本次會議對於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和港澳同胞凝心聚力走好「十四五」規劃最後一里路,意義重大。而明年實施的「十五五」規劃,由2026年到2030年,是我國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如何達到2035年遠景目標的關鍵五年。香港必須發揮好「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沉着應對,為國家作出新的貢獻。
過去一年,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提振經濟的措施,加強財政、貨幣等方面的政策協同,並涵蓋民生不同層面的「組合拳」,為穩住樓市股市、促進消費、推動產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國家創科發展「彎道超車」
事實上,去年中國經濟穩中有進,GDP接近135萬億元,人均GDP達到1.3萬美元,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新質生產力的飛躍發展更是令國人令世人驚喜萬分:人工智能DeepSeek橫空出世震驚了全球尤其美國的科技企業;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0萬輛,位居世界第一,當中比亞迪產量更首次超越美國的特斯拉;杭州「六小龍」改寫了我國科技創新的整體面貌;上月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更是對所有民企,尤其是高新科技企業發出清晰信號:一方面中國企業繼續「彎道超車」,一方面要開闢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
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提振企業的投資信心和居民的消費信心效果顯著。今年赤字率約為GDP的4%,赤字規模為5.66萬億,比去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29.7萬億,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加上超長期特別國債、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各項發債,今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規模11.86萬億元,這對於促消費、惠民生、穩樓市,以及增加對困難地區支持,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面對國外尤其是美國對我國的全方位打壓,我們必須沉着應對,綜合施策,同時要保持信心。這份政府工作報告正是在特朗普宣布第二次提高關稅至20%之後發表的,既彰顯了中央政府高瞻遠矚和卓越的治理能力,也是向美西方發出中國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吃霸凌這一套的強音!去年,在國內外一片看淡的情況下,中國進出口貿易總值創歷史新高的43.85萬億,反映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和能力,也反映所謂「脫鈎論」「中國威脅論」的不攻自破。
這份報告對香港來說有什麼啟示?香港應該如何落實兩會精神?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香港要繼續發揮獨特優勢,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美西方打擊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種種惡劣行徑,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亦不可避免受到影響。近日,美國再對來自中國的商品累計加徵20%關稅,來自香港的商品同樣適用,特區政府堅決反對。此時香港更要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強弱項補短板納眾議
事實上,今年報告的港澳部分首次加入「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正是反映中央對港澳的殷切期待,也是新時期「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體現。中國已經單向對全球30多個國家實行免簽、外國人過境免簽十天,加上對香港外籍永久居民發放內地五年多次往返證件,香港未來一定要把「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這篇文章做好,通過舉辦國際大型活動和會議、推動並支持民間通過各種形式走出去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把國家和香港最真實情況呈現給國際社會。
第二,香港要做好配合「十五五」規劃的籌備和諮詢工作,以更好地對接國家發展。自從「十二五」以來,國家的五年規劃都有港澳專章。如同內地一樣,特區政府應該審視「十四五」規劃的執行情況,強弱項,補短板,納眾議,並根據國內外和香港最新發展形勢着手「十五五」規劃的前期工作。
第三,要對特區政府財政駕馭能力保持信心。當前不少市民對香港的赤字預算、公共開支的控制方面有所懷疑,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基本法第107條就表明特區政府應該量入為出,政府開支應與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相適應。但事實上,香港相比其他國家和地區,財赤不算嚴重,大家不要擔心。如果為求短時間內滅赤而大幅加稅加費影響民生,恐怕會弄巧反拙,對於正在平穩復甦的經濟未必有利。期待特區政府繼續推出提振香港經濟的措施,並在可見將來達到收支平衡。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