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之初,中國的全國兩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3月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包括GDP增長5%等一連串數據,以及今年要推動的十大工作任務,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發展的強大勢能。幾乎是同一時間,太平洋另一側,美國國會上演了極度撕裂一幕;大西洋的另一邊,法國總統宣布將考慮擴大「核保護傘」適用範圍。在動盪多變的世界形勢之下,中國的「穩」與「進」,與美西方的「亂」與「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月5日,不僅是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開幕之日,這一天在世界各地發生了多起有深遠影響意義的事件。
這一天,在美國威脅「兼併」並加徵關稅後,加拿大最有影響力的全國性報紙《環球郵報》,罕見地在頭版開天窗,僅刊登「強大和自由」粗體字,表達對美國的強烈抗議。該報社論呼籲西方其他國家學會在不依賴美國的情況下生存,並怒斥,與「讓美國再次偉大」恰恰相反,美國正變成一個孤立的國家。
同一天,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發布最新的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顯示,貿易、移民等政策不確定性上升引發的擔憂正影響美國經濟前景。這份被稱為「褐皮書」的報告指出,今年1月中以來,美國經濟活動整體「略有增長」,但有兩個轄區經濟「輕微收縮」。消費支出下降,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上升。各轄區製造業企業對即將到來的貿易政策變化潛在影響表示擔憂。
同樣是這一天,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電視講話時指出,決定就法國向歐洲盟國提供「核保護傘」的問題展開戰略討論。他指出,俄烏衝突動搖了世界秩序,世界的安全和繁榮面臨更多不確定性。「歐洲的未來不應由華盛頓或莫斯科來決定。」
美西方的「亂」與「退」
加拿大媒體的憤怒,美國聯儲委員會的憂慮,法國總統的不安,乃至於整個歐洲的彷徨,都源於「美式民主」之下的美國政府所帶來的混亂。
在此之前的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會發表就任以來的首次演講,在超過一個半小時的「史上最長演講」之下,他宣布「美國回來了」,並誇耀自己是美國所有總統中,首月成就最大的一位;他並用自己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勝利來嘲笑對手,還多番威脅「收回」巴拿馬運河、「拿下」格陵蘭。議會內,共和、民主兩黨惡鬥,「美式民主」、「美國承諾」的醜陋一面,在掌聲與噓聲中傳遍世界。
但美國不代表整個世界,發展仍然是主流共識,如今的世界發展已經擁有比以往更強大的支撐。
還是3月5日,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舉行,「中國智造」閃耀世界。中國企業積極分享對信息通信與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的思考與創新,展示AI在終端設備、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新型應用和服務,推動「萬物智聯」時代加速到來。
正如大會主辦方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會長葛瑞德表示,中國的廣闊市場具有規模化特點,與科技創新的融合發展成效突出,發展人工智能和5G技術促進數智化轉型,「這樣市場與創新的組合每天都在中國催生技術進步」。
還是3月5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美國激勵了中國芯片產業》。文章認為,美國對華芯片出口管制政策未能如願遏制中國技術發展,反而加速了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進程,成為促進中國芯片產業崛起的推手。美國最大的誤判並不是低估中國的芯片製造能力,而是低估了推動技術進步的力量。
歷史已經表明,當一個工業強國試圖壓制對手的技術進步,最好的結果也只是推遲這種進步,而最壞的結果是反而加快了對手進步。芯片也不例外。
中國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中國的強大潛力和韌勁,正在不斷開創新的未來。過去一年來,儘管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但中國沉着應變、綜合施策,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持續增強,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增長5%;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1%……政府工作報告中一項項數據,串聯起2024年不凡歷程。報告明確了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
底氣來自強大制度優勢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朝縱深演變,中國的發展與崛起不可逆轉,中國的發展為世界帶來機遇,更為世界穩定和平發展提供了關鍵力量。中國發展有信心、有底氣,信心來自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以及中國人民的勤勞與創新能力,底氣來自於強大的制度優勢、無可比擬的超大市場。依靠如此強大的祖國,香港還有什麼理由不感到振奮、還有什麼理由不乘勢而上?「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前途必然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