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形勢,香港需要不斷改革創新。香港現在發展創科和文創產業,最需要的是土地空間,要最大化發揮其作用,需要政策或機制上的拆牆鬆綁。針對目前土地資源和規劃同步協調不足的情況,政府一些部門和功能可考慮整合,讓土地空間更有效率配合創科和文創等產業發展的需要。
城市規劃委員會是根據相關條例成立的法定組織,負責擬備香港地區的布局設計,及在該地區內建築物類型的草圖,促進社區的衞生、安全、便利及一般福利。行政長官委任6名官方及24名非官方人士為城規會成員,任期兩年。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擔任城規會主席。
可邀請學術機構合作研究
城規會現在的運作變成議會模式,其實未能很好地應對香港產業發展需要。許多大城市的規劃都是研究主導,研究包含社區諮詢工作。香港土地規劃的問題在於長期系統性研究不足,而且很多前期研究工作都是外判給工程顧問公司負責。很少邀請學術機構或專家合作,進行長期城市發展的數據規劃和主題研究。例如文創產業需要怎樣的土地資源和空間?創科產業需要怎樣的土地發展模式?
目前負責城市發展的部門分工太細,缺乏整體性。以啟德發展計劃為例,運輸署、路政署、拓展署是各自規劃,而城規會只是單一地逐項地產項目審批。舉例而言,北部都會區發展中,區內一些傳統工業因政府收地面臨搬遷,例如鎅木廠、荳品廠、糖薑食品廠,以及有80年歷史的醬園等都受到影響。如果有宏觀層面的系統性規劃,情況或許可以更好。
香港要發展創科產業的話,土地資源需要分類:哪些土地資源留給房地產發展?哪些土地資源預留給創科產業發展?應該有一個更加清晰的分野。2021年全港有4077公頃農地,活躍農地佔約19%,其餘為荒廢農地。香港飲食業要維持競爭力,新鮮食材是一個重要元素,可考慮重啟本地農業發展。為何內地飲食業如此蓬勃?因為有「一條龍」優勢,由食材供應、商業租金、人工成本,都相對比香港便宜,可以把資源投入創新方面。而香港的餐飲業,接近一半或以上的成本是租金,所以更少資源能投入創新方面。非集團連鎖式的中小型餐廳就更加經營困難。又例如,觀塘工業大廈單位的商業用途,如何能在符合安全條件下出現更多創新的商業模式?或者以香港文化特色為主題的消費體驗,吸引遊客,增加文旅資源。
目前的公共工程,例如運輸系統工程或新區發展工程,大家到啟德新區看看,世界趨勢是綠色交通,例如步行和單車,但單車專道在新區基本上欠奉,將單車只視作一種休閒活動,但在不少城市,例如東京、台北、上海、荷蘭等,單車被視為許多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港島區北部沿海濱區域還可以規劃得更好,由西環海中心公園、中西區海濱長廊、金紫荊廣場、東岸公園主題區、連接到鰂魚涌寵物公園,沿途設置單車徑和緩步徑,帶動市民做運動的風氣。但因為涉及多個部門,海濱空間做不到一個既有餐飲業亦有休閒價值的旅遊資源。維港兩岸如何好好利用維多利亞港的景色?增添什麼配套設施?需要有創新的概念。政府可邀請本地、內地或亞洲學術機構合作研究。
要發展旅遊產業,如何實踐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倡「無處不旅遊」理念?香港有很多海洋資源,例如離島、海岸公園和地質公園、海灘等,是否可邀請國外度假村合作來香港投資興建度假村或新酒店?打造天然旅遊消閒區,這將是一個大型規劃的問題。
香港目前的大型基建工程,例如鐵路、填海、高速公路等,這些公務工程對於市民生活便捷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一個更宏觀的大布局。過往政府收入來源過分依賴賣地,隨地產市場調節,2023-24財政年度,政府的土地總收入196億港元,較原來預算少77%。政府要透過土地去造更多有盈利的公司,吸引更多國際實業和投資者到香港落戶。吸引外商到港落戶的工作。發展局可檢討如何提升其調研功能。
整合政府部門職能提升效率
發展局旗下設有九個部門:建築署、屋宇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機電工程署、地政總署、土地註冊處、規劃署、水務署。此外,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於2001年成立的市區重建局,扮演促進本港市區更新,應對市區老化問題,改善舊區居民生活環境的角色。發展局可以檢視這些部門的功能和職責,考慮進行調整,以提高行政效率。
進行公共工程前的環評報告,例如政府將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土地興建住宅,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交環評報告。環評報告基本上停留在文件層面上,只是依法定程序進行,保育問題要以理性和科學精神去處理。本地農業應該劃出專有區域去發展,而不是沿用發展商模式去構思。研究如何利用土地空間協助產業做大,而土地用途的法例不應硬如鐵板,最終只是把大量土地荒廢。新界大量棕地淪為露天貨櫃場、回收場等,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
政府需要有系統地進行土地資源分配的研究,香港其實可以發展多元化產業,尤其是文旅產業,更需要拆牆鬆綁,增加對遊客的吸引力。土地規劃的體制盡快進行研究、檢討和改革,才是提高香港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