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事論事/打破舊路徑依賴 港發展須新路向\陳克勤

時間:2024-04-19 04:02:46來源:大公报

  4月15日,特區政府舉辦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以視頻連線方式出席並發表主旨致辭。夏寶龍主任指出,今天的香港,有國安法律護航,終於迎來了全力拚經濟、謀發展的最好時期。並對香港實現由治及興提出「五個需要」,當中明言「要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在變局中打開香港發展的新天地。」

  夏寶龍主任提出要「識變、應變、求變」,近日在香港輿論場引起廣泛共鳴與探討。面對外部環境愈加複雜,科技升級加速迭代的世界大環境,如何探索出一條適合香港的新發展路徑,無疑是實現由治及興的關鍵所在。

  夏寶龍主任在致辭中強調,「『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一個企業的成長,一個產業的壯大,一個地區的發展,必須順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順時而為、順勢而為,才能有安身立命之本,才能做發展的常青樹。」這正正說明了香港如今面臨的挑戰:香港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在金融、貿易、法律、專業服務等領域取得充分的國際認可。但如何利用好上述優勢,為香港下一階段的發展開拓出新路徑、新方向,是香港需要攻克的重大課題。

  跳出「舒適圈」創造新優勢

  正如夏寶龍主任所言,「傳統優勢不是一成不變的,『金字招牌』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是在發展中創造的,同樣也要在發展中去鞏固、去提升。」

  古語有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回望國家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傲人成就,創造了經濟增長速度冠絕世界的奇跡。但國家並未一味依賴既有的發展路徑,而是因勢而變,提出了透過挖掘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結構轉型重大戰略。

  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的香港,亦需要應對世界格局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生產模式可能發生的重大轉變。面對美西方對中國敵意越發強烈,人工智能催生的生產力以指數級速度與日俱增,沒人敢說現時的香港優勢可以一直保持。香港需要敢於跳出「舒適圈」,不依賴現時的發展模式,創造出新的香港優勢。

  夏寶龍主任的致辭,亦為香港發展開出「貼士」,他指出,「香港由治及興本質上就是一條創新變化之路。大家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勢,不能用昨天的舊思維解決今天的新問題,需要團結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維、新辦法、新路徑解決面臨的問題,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不斷突破自我、大膽創新,努力實現香港發展的迭代更新、轉型升級。」

  夏寶龍主任所給出的解決方法躍然紙上,便是希望香港可以利用好自身優勢,挖掘出更多新質生產力,以完成香港的經濟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香港過去的成功,無疑令香港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路徑依賴,對於新事物、新理念、新方向,會習慣性地用固有思維去看待。

  對此,有一個例子值得香港社會思考:10多年前,當國家大力推動發展新能源汽車,世界範圍鮮有人預見,中國新能源汽車能夠發展至今時今日的規模和水平,更多是對政策與措施的質疑乃至冷嘲熱諷。如今國產新能源汽車遠銷全球,成為了國家科技發展、經濟增長的一張亮麗新名片。

  回到香港,我們有充足的科研人才儲備,社會具備較為成熟的環保意識,更有發達的資本融資市場,完全有條件圍繞環保產業,推動研發環保新科技。隨着電動車越來越普及,電池回收成為全球面對的一大課題。特區政府可針對性地與科研機構及相關企業展開對接和合作,推動電動車電池回收技術的研發,並在香港應用示範,從而催生出一系列以環保、可持續為核心競爭力的新產業。

  惟現時無論是社會輿論,又或是部分人士,往往集中以可用性、可行性的角度思考問題。例如近期熱議的垃圾收費問題,社會大多聚焦於能否成功推行的討論,但垃圾收費不止是狹義上的環保議題,更可以推展至新環保產業及相關科技的發展。若事事都只考慮現成方案,並不利於香港自身發展新科技與新產業。

  保持「人無我有 人有我優」

  筆者希望,特區政府在「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之下,在制定政策時可兼顧香港更長遠、可持續的發展,為香港未來可能誕生的新產業、新領域提供更多的成長可能性。

  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先生創新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並首先用於解決香港問題,也讓回歸後的香港擁有了「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成為今後香港發展的安身立命之本。今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需要再一次解放思想,打破固有的路徑依賴,圍繞香港的特點因地制宜,思考新的發展路向。只有如此,香港才能保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獨特優勢,從而實現由治及興。

  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