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港事港心/香港要避免「第二次產業空心化」\吳幼珉

時間:2024-04-18 04:02:56來源:大公报

  上世紀80年代,香港生產線北移,經濟結構「脫工業化」,產業單一化,出現「外實中虛」的局面。對於一個經濟體來說,製造業是現代實體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而一旦某經濟體廢掉了製造業的「武功」,「別時容易見時難」,再工業化就難了。對當今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而言,情況是那樣,香港亦然。現在,特區政府不是在積極推動「新型工業化」嗎?

  香港社會實現由亂到治和新冠疫情過後,本地與內地人員往來更緊密了。應該說,這是大勢所趨;不僅是因為香港政治環境變了,更主要是基於經濟基礎和地緣條件,以及國家經濟蓬勃發展等因素,本地與內地經貿和人員交流必然會變得更緊密。以香港和鄰近的深圳為例,縱然香港特區實行「一國兩制」,兩地間有一條硬「邊界」,但深港「同城化」發展仍快於很多人的預料。這是大勢所趨,而香港要應適應這個轉變,把香港與國家融合的關係理順,促進本地的經濟和民生發展。

  不能墮入一個惡性循環

  近來,兩地人員頻繁往來卻也導致港人北上消費遠多於內地遊客南下消費,令不少本地餐飲業和零售業者叫苦連天。如果趨勢延續,甚至進一步惡化,香港的餐飲、零售等行業前景會變得暗淡,一些企業甚至可能結業,最終導致本地傳統服務業式微,香港便可能出現「第二次產業空心化」。本地第一次產業空心化主要發生在製造業,而第二次空心化則涉及服務業。

  有人認為,超過750萬人居住在香港,他們總是要在本地購物、吃飯,對餐飲和零售的需求不會消失;而香港正在鞏固和發展「八大中心」,假設日後一些國際人士來港公幹或參加會議,他們在港從事公務活動,卻在深圳進行部分甚至大部分的消費,香港的服務業就會萎縮,導致相關投資減少,有技能的員工流失,反過來又會使服務質量進一步下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那並非危言聳聽,一些人現在已能看到有那樣的跡象。前車之鑒,香港社會對此應有所警惕,避免「第二次產業空心化」。

  香港是一個國際都會,不是一條「街」,即一個集市,如金融街、科技街,又比如過去稱的四平街、澳門街等等;而香港既然是一個都會,需要有一整套服務業與之配套;不應對眼下的發展熟視無睹。

  餐飲、零售、家政、髮廊、快遞、特色小吃等低端服務業吸納了本地大量的就業人口,特別是低技術勞動力。去工業化後的香港,如果那些行業萎縮,對就業市場的衝擊會很大。不論是相關業界還是政府,都不願意看到本地服務業疫後一蹶不振。近來,特區政府大力推廣盛事經濟,有助提高香港的國際知名度和社會對未來的信心。媒體卻也報道,許多服務業從業員卻覺得盛事對本身業務的幫助有限,具體情況當然需要更全面的了解和評估,而那些抱怨屬實卻也並不奇怪,因為香港與內地人員往來密切,似乎未能給本地一般食肆、藥房或其他零售商「沖喜」。

  着力提高服務業競爭力

  隨着近些年內地餐飲、電商等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國門又越開越大,進口的外國商品越來越多,服務業整體競爭力必然不斷提升;相比之下,本地無論是餐飲業等的市場競爭環境和進口商品的種類等都沒有發生重大轉變。除銀行等少數行業外,香港傳統的服務業競爭力停滯不前,本地商品和服務的性價比較深圳或內地電商平台出現差距,具體的表現往往是香港什麼都貴,質量卻又不一定比內地好。

  或許有人認為只要頻繁推出盛事吸引遊客,在海外加緊推銷香港,只要香港在境外的知名度更高,就能彌補商品和服務性價比的不足。現實卻未必如此,起碼需要通過實踐來考驗。避免「第二次產業空心化」,就是要着力提高香港服務業的競爭力。無論是搞國際展覽或會議、盛事經濟,甚至發展北部都會區、選擇時機推出房屋新政或環保措施等,都應把提高競爭力作為政策目標之一。

  總而言之,港人北上消費是情理之中的事,而香港的服務業卻應保持對本地居民和遊客恆久的吸引力,那是一個不應迴避的任務。

  時事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