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日前印發《「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以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數字化水平最高的灣區為總目標。方案以「六通一融」為目標,並明確規劃三年行動部署,2023年啟動「數字灣區」建設、2024年推動數字化建設,到2025年要基本完成「數字灣區」建設任務,實現大灣區數字化規制規則有效對接,新型基礎建設高效聯通,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均衡發展。
方案是一份目標明確、規劃到位、路線清晰的數字發展藍圖,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數字建設高效聯通融為一體的高質量發展前景,為推動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描繪了無限美好的遠景。
方案中的「六通一融」包括:推動粵港澳數據、人才、物流、資金暢通流動「要素通」;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基座通」;市場主體投資興業「商事通」;數字產業集聚發展「產業通」;社會數字化治理高效協同「治理通」;公共服務融合便利「生活通」;粵東粵西粵北加快「數字融灣」。
其中,值得重點關注的「要素通」,就是要依託橫琴、前海、南沙、河套作為粵港澳全面合作平台的示範效應,探索建設「港澳數據特區」,實施「南數北上、北數南下」,加強跨境數據流通服務與分類管理,實現灣區數據無障礙貫通傳輸目標。
發揮「兩制」優勢協同發展
廣東省期望「要素通」將重點圍繞高頻公共服務對數據的需求,探索數據跨境流通「白名單」制度;也將推動粵港澳三地合作建立數據要素集聚發展區,支持廣州、深圳資料交易所創建國家級交易所;同時,加快大灣區數字化人才高地建設,借重「要素通」,推動灣區產業,特別是創新發展要素融合,推動立足國內服務灣區俯瞰全球的國家級交易所,用灣區融合發展,架起聯通內外的超級橋樑,實現數據安全有序跨境有序運作有序共享,助力強國建設。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級發展規劃的提速提質提量,特別是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香港建設「八大中心」的發展戰略目標之後,灣區融合發展的步伐更形加快。廣東省近年亦配合國家發展規劃,積極持續推動灣區「人才通」、「社保通」、「就業通」。目前已有約3200名港澳金融、法律、財會等專業人才在內地執業,累計超過3500人通過「一試多證」獲得粵港澳三地技能證書,率先邁出了灣區通跨境通的堅實步伐。
廣東省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方面,推出了一連串切實可行、富有成效的措施。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可以在制度機制創新融合發展方案作出先試先行的創新性嘗試,為國家深化改革深度開放作出積極探索,這是香港特區發揮「兩制」獨特優勢,助力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當然之舉。
香港特區要充分發揮「兩制」優勢,在積極探索「數字灣區」方面邁開大步。特區政府可推動成立粵港澳「數字灣區」高層次協調合作機制,全方位檢討三地數字融合發展的障礙阻滯瓶頸,破除狹隘的地區利益痼疾,以國家發展大局為考量,探索出一條適合國情、維護國安、增強發展動能的數字鏈接融合機制。
針對發展戰略規劃能力不足的問題,特區政府可爭取派出不同部門官員,到廣東省相關部門「掛職」,藉此掌握了解內地部門的運作特點,再根據香港特區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協商制定符合本地發展需求的數字發展規劃;另外,全面檢視特區目前正在推動的政府公共數據平台智方便的運行情況,就「數字灣區」所擬定的三年發展目標,根據香港市民日常工作生活及跨境作業所需,制定配合「數字灣區」發展的行動規劃。
加強醫療養老政策對接
在制定相關規劃的同時,特區政府要檢視落實有關規劃的機制運作特點,確保能夠順利無障礙對接廣東省「數字灣區」規劃。在較易推動落實的民生方面,加強三地數字化協同共治,如推動大灣區智能城市群共建,加速智慧醫院、加強醫療養老數據聯通對接。為建設方便快捷的智慧灣區;特區政府可推動三地協商成立灣區數據中心,建設粵港澳AI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中心,加快灣區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建設,整合三地網絡、算力、存儲、維護等資源,先行共建存儲平台,在此基礎上推動建設運算運作中心。
「數字灣區」建設將設有專責小組,還將建立粵港澳三地「數字灣區」聯合工作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聯合工作機制,引導推動社會資本設立「數字灣區」建設發展基金。這都是推動「數字灣區」建設的有力舉措。香港特區要聞風而動,主動對接廣東「數字灣區」規劃,並根據發展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方略,在粵港澳政府聯合舉辦的「數字政府建設峰會暨數字灣區發展論壇」機制的基礎上,深化灣區數字融合合作,並以12月初召開的「創新驅動數字灣區建設 數據賦能高質量發展」論壇為契機,制定香港融入「數字灣區」的行動目標讓數字聯通成為灣區融合發展的強力膠,以推動特區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