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標誌着「數字灣區」建設進入了全面實施的階段。近年來,中央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推動要素流通規則的國際化銜接,在便利三地居民往來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規則對接,一直是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工作。今次《方案》的公布正是相關舉措向前邁進的一大步。然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作出刻意誤讀和歪曲,因此有必要讓公眾正確理解舉措的積極意義。
今次《方案》就「要素通」、「基座通」、「商事通」、「產業通」、「治理通」、「生活通」等不同範疇列出數十項措施,從數字政府到人才、物流,再到數字化新型基建、市場投資、公共服務融合便利等,可謂包羅萬有,一應俱全。
而其中較多香港市民關心的莫過於推動粵港澳政務服務一體化方面,《方案》提出圍繞「用戶通、系統通、數據通、證照通、業務通」目標,加快推動大灣區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標準銜接,按照用戶授權原則,着力打通粵港澳三地政務服務鏈條和數據共享堵點,推動三地居民統一身份認證、電子簽名互認,實現企業和居民高頻事項「跨境通辦」。
絕非要「統一身份證」
另外,《方案》亦提出要依託「灣事通」平台提升灣區居民公共服務便捷性。推動廣東政務服務網、「粵系列」移動政務服務平台與香港「智方便」、澳門「一戶通」等政府服務平台對接互認。充分聚合和引導社會力量,打造「灣事通」泛公共服務與資訊平台,圍繞粵港澳三地居民出行、通關、通信、支付、求職、養老、醫療、教育、保險、吃住遊等場景和習慣,提供無感、便捷的跨境服務。拓展跨境電子錢包、數字貨幣、移動支付等應用在大灣區互認互通。
不管是三地居民統一身份認證,還是「灣事通」平台,其最大目的都是為了便利三地居民相互往來,在使用三地公共服務時可以更加便捷。相信不少港人平日在內地想使用電子支付系統,或者想辦理一個內地手機號碼、或購買機票、車票等須出示身份證明的情況下,都或多或少會碰上一些麻煩以至困難,相關舉措正是因應這些呼聲而出台,讓三地居民不論旅遊、商務,均能順暢地感受到大灣區運作的一體性和高效性,也只有做到如此,粵港澳大灣區才能與其他的世界一流灣區媲美。
然而,有些人一看見統一身份認證,就不求甚解,又或是別有用心地聲稱當局要「兩地統一身份證」云云。這是大錯特錯的。首先是《方案》裏根本由始至終都沒有提及過兩地要統一「身份證」,而是統一「身份認證」。「統一身份認證」其實更着眼於數字化的應用,例如港澳現有的e站通,便可以讓港澳企業和居民足不出港澳而辦深圳事;「i深圳」應用程式早前亦上線了港澳服務專區,實現社保、公積金等百多項高頻涉港澳政務服務事項「指尖辦」;同時相關部門亦發行了深港一卡通,實現深港兩地公共交通一卡通乘;上線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的「一號通道」信息系統,也實現兩地車輛跨境「一件事一次辦」。
以上所述的都是「統一身份認證」的一些小例子,可見具體操作上和「統一身份證」完全是兩碼子事,實際上都是利民便民的措施。今次《方案》也只是提出要更進一步推動統一身份認證的工作,務求令港澳居民能在大灣區內地城市享用到與內地居民同樣的服務和服務質素。
促進大灣區的跨境身份認證或跨境通辦服務,不只是兩地發展的趨勢,也是很多香港居民本身一直以來的訴求。自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以來,不少港人看準機遇,希望利用大灣區創業、置業,以至使用內地醫療服務和養老等,但受礙於三地規則上的不合,大灣區機遇明明近在眼前卻又不知其門而入。跨境辦事身份互認正是為了回應民心而提出的措施,不只令港人在物理上方便往來兩地,更能在線上辦理內地政務服務。現時港澳居民在粵參保達34.65萬人次,從數量上說已然不少,也間接說明「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廣東」「居住在廣東、工作在灣區」逐漸成為現實。
便利港人內地工作生活
其實早在本月初,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便與廣東省人民政府簽署了《粵港政務服務「跨境通辦」合作協議》,讓身處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居民及企業隨時在網上辦理兩地政務服務,包括人才引進、就業創業、養老、稅務申報、企業經營等,毋須親身跨境處理。
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兩者同樣是特區政府的施政目標,三地統一身份認證其實也為特區政府的相關工作打下基礎,令更多港人能夠享受到大灣區的便利,進而善用大灣區帶來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