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業界不滿網約「白牌車」搶客,原計劃於今日發起三小時罷工行動,最終在權衡輕重下取消罷工計劃,下個月與運輸署繼續溝通。的士業界希望特區政府重手取締以Uber為代表的「白牌車」,這一訴求不難理解。但相關問題不可能靠一次對話就能解決的。罷工抗議於事無補,理性溝通、循法律途徑解決,才是正確的方向。
2020年初,終審法院就24名Uber司機載客案作出裁決,確認私家車提供收費載客服務必須申領牌照,但這項裁決沒有涉及Uber公司本身,被視為「變相」肯定了Uber公司在香港的合法地位,由此造成了一個矛盾現象:Uber公司合法,至少不是非法營運,但其旗下的司機若無牌載客則屬非法。
這些年來,在的士業界此起彼伏的抗議聲中,「白牌車」非但沒有消失,其市場佔有率反呈擴大之勢。白牌車受到市民大眾的歡迎是不爭的事實,癥結在於的士業本身——一些的士司機被指服務態度不佳。就拿今次的士業揚言罷工來說,最終「無疾而終」,固然是因為其抗議行動未事先申請警方不反對通知書,林村許願廣場的管理者拒絕提供泊車場地,也因為其罷工行動未得到社會公眾的支持。有網民指出,香港若非有「白牌車」存在,的士業態度或許更差,這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市民的心聲。
香港是法治社會,涉及Uber旗下白牌車「妾身未明」的問題,始終要以法律手段來解決。事實上,類似Uber的網約車在全球大行其道,到處都碰到抗議聲,在不少地方仍然屬於非法經營,但多年博弈下來,越來越多地方將網約車納入規管,賦予其合法地位。特區政府應借鑒世界各地的經驗,聽取各方意見,以整體利益為依歸,找出該問題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