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正由「高齡化」踏入「超高齡化」,百齡眉壽漸平常,而退休後歲月平均亦逾20年。在當前的智能化時代,發達地區普遍通過創新的制度和科技,積極研發和應用樂齡科技,協助社會實現「老齡」變「樂齡」,協助市民開啟「第三人生」。
在香港,樂齡科技的全局性視野和政策性承擔已見滯後,「適老化」和「入屋性」亦低,因而應以政策主導、「官醫社學」合作、長者為本為出發點,突破「安全網」舊格局,推進「樂齡頤居」新勢潮。
隨着醫療進步、公眾衞生知識普及、經濟繁榮,人均預期壽命在1950年至2021年間,由46.5歲上升至71歲,增壽25年;香港早於2017年便成為全球最長壽地區,本地男性的人均預期壽命為81.3歲,女性更達87.2歲。若以60歲為退休或老化的指標,長壽帶來的「第三人生」長逾20年,其本質和意義都已超越「人口老化」的刻板印象,所涉政策議題龐大複雜,總覽涵蓋居家安老、醫療衞生、復康保健、社會福利、家庭結構、鄰里支援、社區管理等範疇,但歸根究底,關鍵點在於如何善用這段流金歲月?如何應對由此帶來的新挑戰?本人認為最佳切入點,就是樂齡科技。
設委員會制定樂齡政策
樂齡科技是結合老齡學和創新科技,監測長者的醫療和健康狀況、提升長者自理能力,並為長者日常生活提供緊急支援。但香港直到2018年時才成立首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撥款額亦僅10億元。而且香港的安老政策也是政出多門,也給人缺乏長遠視野的感覺,只求聚焦於居家安老和持續照顧,近乎「躺平」地停留在被動回應的「安全網」格局。
因此,本人建議政府成立一個跨部門、着重執行力的「樂齡科技專責委員會」,以樂齡樂活為目標,強調政策主導,資源到位、動態治理和部門協調,不再是社會有「引爆點」,才能引發政府關注和推動重大變革,而是有遠見、有擔當地主動領引開發新科技和新產品,提升長者生活質素和自理能力,形塑「樂齡頤居」的「第三人生」新氛圍。
大多數情況下,香港樂齡科技生態鏈的不同持份者,無論是「官醫社學」之間都缺乏互聯互通互動,而初創企業在研發和推廣樂齡科研產品時,更往往遇上資金不足和孤立無援的困難。
積極借助關愛隊作用
現時的樂齡科技平台只能提供財政支援,以及資訊發放功能,力度單薄兼且近似試點工程。
本人建議,第一,特區政府主動介入,制定政策方向,設定明確目標,構建溝通平台,鼓勵各持份者對話,促進各方分工互動。第二,建置聯通「官醫社學」的資料數據庫,整合資料和進行數據分析,提供具參考性的解決方案,加快推動樂齡科技的發展。第三,調整對樂齡科技的視角,由醫療社福轉向為「藍海戰略」,加強利用市場力量,開拓「銀髮市場」的未來潛力和動力。
需指出,樂齡科技確實能夠有效緩解長者在醫療保健和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一些困境,但科技化卻進一步拉大了長者的「數碼鴻溝」,對於高尖科技的「樂齡產品」,長者需要學習、遷就,甚至最終得物無所用,令原先的利民紓困作用大打折扣。同時,家居狹小、產品價昂和不懂使用,更會令樂齡科技產品無法「入屋」。
本人建議,第一,樂齡科技產品應以長者為本,既重科技化,更要「適老化」,按長者的不同數碼水平,開發不同科技含量的樂齡產品。第二,以長者為對象,在社區層面推動科技普及化。第三,借助各區「關愛隊」,主動接觸區內長者,了解長者的最新需要和所遇困難,並將樂齡理念和樂齡科技「帶入屋」。
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