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他山之石/極端天氣趨常態 智慧城市防災變\徐海山

時間:2023-09-11 04:02:47來源:大公报

  緣起於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後,社會廣泛受影響的經驗,特區政府在《颱風及暴雨警告下工作守則》加入「極端情況」的工作安排。9月8日清晨,政府首度發出「極端情況」,並近乎全日維持。相較於懸掛了逾16小時的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極端情況」所參考的不單是雨量指標,是經過政府各部門協調後,考慮到社會出現公共交通服務嚴重受阻、廣泛地區水浸、嚴重山泥傾瀉或大規模停電等情況,再審視情況發出,以指示市民留在安全地點。

  比較而言,紅雨、黑雨、八號或以上風球是參考科學觀測指標,觀測或預測天氣情況,達標即發信號;而「極端情況」則在參考各種天氣指標以後,再加上公共服務因素比如交通路況、電力、供水、通訊等基要服務要素後,方能發出。判斷是否發出「極端情況」牽連複雜,一方面影響經濟活動和市民情緒,另一方面與市民生命與財產安全攸關。筆者對特區政府以人為本,果斷發出信號的予以高度讚賞,近兩日的各處山泥傾瀉亦印證百年不遇暴雨後潛伏的危機。與此同時,筆者亦結合過去三年在中心工作,綜合學者與內地的成功實踐,啟發了一些個人思考。

  極端天氣頻發變常態

  且莫以為風雨影響只在短期,颱風大雨引發水土流失、低窪淹浸,會對路面、對土木山泥造成嚴重結構影響。而近日南方地帶三旋共舞,超強颱風「蘇拉」先於8月底、9月初襲港,幸在香港附近眼壁置換失敗;9月8日又受到颱風「海葵」殘餘相關的低壓槽影響,香港出現罕見暴雨。筆者不禁醒覺,這種「百年一遇」、「二百年一遇」,還有11年內的4個正面吹襲香港的十號風球,好像變得頻繁了。

  人類活動所引致的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人類現時重大的挑戰。香港素為福地,一直以來市民比較需要關注的便是颱風和大雨。全球變暖引致冰川及冰層融化,令海平面逐年上升,加劇沿海地區的洪水氾濫。大氣變暖,空氣可儲存的水分增多,降雨量明顯增加。加上颱風因海水變暖而更易形成與加強,近年熱帶氣旋的風勢和破壞力都比過往猛烈,一切皆有其因。極端降雨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香港天文台總部一小時雨量破紀錄的情況是幾十年才發生一次,但近幾十年卻是屢破紀錄,除了歸因於風暴潮與天文大潮之外,正是氣候變化所產生出來的惡果。

  去年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與香港大學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舉辦的「星球健康學術研討會」,便旨在圍繞星球健康、環境變化檢測、生物多樣性及生態文明政策領域,邀請學者展開討論。筆者於發言時亦開宗明義指出,保護星球即為保障人類生存的條件,如何與環境生態平衡共生及維持經濟發展,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可持續議題。

  城市人口是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一群。隨着城市發展,城市人口數目將會進一步增長,預計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將多達70億。人類科學認知已清楚表明,城市化是氣候變化的首要元兇,如何以創新的方法減緩、適應及應變氣候變化影響,從而可持續發展達至星球健康。與此同時,在邁向碳達峰、碳中和的前進路上,我們仍然要與日益頻發的極端天氣共存,以科學技術進步作更好預測和觀測氣候,以更好、更聰明的方法,有序應對突發情況,這些過程我們都在抗疫的過程中辯證地學習過了。

  建智慧城市助趨吉避凶

  全世界正以兩種方式應對氣候變化:緩解(Mitigation)和適應(Adaptation)。以可持續發展方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阻止氣候變化問題的加劇,便是緩解的做法。如何教育社會大眾減少個人碳足印,改用可再生能源,這些是老掉牙而應持續進行的做法。而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時,預先採取適當行動,以防止或減低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就是適應。面對極端天氣,人類無法「以暴制暴」,但人類絕對有能力通過量化了、具現化的數據提點自己、警醒自己,減少對人類的衝擊。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於8月份組織代表團前往貴州參加首屆貴州科技節的系列活動,重點參與「山海智」高端對話,亦有前往貴陽的大數據中心,了解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的發展。交流過程當中,筆者特別高興看到,有企業結合北斗衛星為貴州省進行防災應用。展示廳中,各個數據以易讀清晰的系統呈現,便於抽取整合,系統亦圖表將原始資料視覺化,又可分組將資料指定推送給不同單位組別的人員和管理者。值得一提的是,貴州由落後省份變成全國聞名的大數據中心,處處可見智慧城市應有的基礎建設,時間不足十年。

  去年筆者參與抗疫期間,與中華電力、電訊盈科的義工團隊共同設立熱線中心,並製作了供物資中心調度倉存、聯絡數以千計義工的分組系統,使人員精準配對,不論在「步兵」、車隊的物資安排,還是協助政府進行上門疫苗接種,這種以系統處理數據結合應用的成功例子,不論在應對突發情況,還是用於日常的企業化管理,都能為使用者更好了解業務現狀,作出快而準的分析、判斷和決策。而貴州大數據中心考察的體驗更是進一步驗證了筆者所思,各種數據觀測和應用,包括大至全國車網物流,中至機場管理,微如指定農作物水量及農藥殘留量,不同的企業用體驗者非常舒適的操作,隨調隨讀。

  行文之時,茶果嶺發生山泥傾瀉,報道指警方接獲地盤職員報案才知道附近山坡塌方,到場驚見滑坡面積達20米乘30米,緊召土木工程處派員視察後認為有危險,立即疏散茶果嶺村居民總共198人。受影響村民滿懷擔心,憂慮村屋會否受到山泥波及。相比三年前遠在貴州小村的案例,因防災創新中心早已安裝監測設備,對危險山體進行全天候、24小時監測,提早轉移市民,所以當滑坡一刻處於危險區的群眾早已撤離,完全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孰者為優,比較可見。

  活用大數據重建新香港

  中心正有一位同事住在北區偏遠位置,每逢降雨必提心吊膽,這兩次大風大雨傳來片段觸目驚心。筆者展望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除了創新產業要提上去,還必定要時刻以民生福祉為念。香港一直以來在基建上,硬件軟件都是世界級的標準,為社會大眾提供百年之計的安全使用。不過我們應該對世界包括祖國科學技術進步要有充足認識,我們也要在硬件軟件的更新換代予以心理準備。比如八達通的方便,使我們沒有動力使用其他電子支付平台,導致較遲對接世界無卡支付的趨勢。

  參考深圳市在是次「極端天氣」下的處理預警方式,頂層結構與香港差不多,成立專班、全副心力、全程觀測。略有不同的是,深圳市運用大數據,能對於市民以擴展分區的方式預警信號,比如針對預告南山區、福田區、寶安區、光明區、龍華區、珠江口和深圳灣2小時內出現30至50毫米降水,讓受影響區域民眾盡早預備。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該與內地善用大數據中心資源運算的省市合作,克服法規困難,以更高精度的數據協助地區管治,也研發更多便民的應用,真正使香港發展智慧城市,讓每個人都能夠在無顧無憂的最佳狀態下全力釋放生產力。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