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衞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日前接受傳媒訪問,談到Omicron變種病毒株的危險性,並且再次解釋堅持「動態清零」的重要性。正值香港單日新增確診不斷創新高,梁萬年今次專訪對香港堅定「動態清零」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梁萬年強調,雖然Omicron引起的重症率和致死率均較Delta病毒株低,但仍比普通流感高,加上現時全球疫情仍處於大流行期,病毒也在不斷變異,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堅持「動態清零」方針。
這番說話反駁的正是「與疫共存」的抗疫思維,儘管大多數Omicron患者只是感染輕症,但看看這幾日香港的新增確診數字,連初步確診都動輒幾百,長此下去,恐怕單日破千也不是危言聳聽。屆時即便只是輕症,但面對成千上萬的病患者,本港醫療系統可以支撐多久?檢測中心的數量和圍封行動的人力物力又是否足夠應付?更重要的是,社會經濟將陷入極端低谷,最終衍生更多民生問題。
將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
再者,如梁萬年所說,病毒至今還在不斷變種,對於抵抗力差的群體來說,他們有能力長期「與病毒共存」嗎?假若未來出現數以十萬計的病死者,如此巨大的代價,香港社會是否支付得起?「動態清零」和「與疫共存」之間,不只是單純的選擇問題,後者反映的是面對疫情袖手旁觀的「躺平」心態,前者則是在危機中始終將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責任擔當。
「動態清零」不等於「絕對清零」,兩年多來的經驗已經證明追求「絕對清零」是不切實際的。梁萬年解釋,「動態清零」的關鍵,在於快速發現和快速處置,即一旦出現感染個案,能夠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及有效救治。他以內地疫情作為例子,雖然近期斷斷續續出現疫情,而且部分地區確診個案呈現多點散發態勢,但自2020年4月至今,內地當局在幾十次疫情中,每次都可以很快在一個最長潛伏期左右的時間裏,有效遏制住疫情,避免出現連續性傳播,而這正正是「動態清零」的作用。
香港最缺的並不是技術或資源,而是對接內地「動態清零」的思路與決心。第五波疫情已經呈失控跡象,而且多名專家均指還未達最高峰期。假如仍然死守過去一套,哪裏出現社區傳播就到哪裏封區、依賴市民「自律」作自願檢測、「安心出行」自願安裝、不必帶追蹤功能,一旦疫情遍及全港,封區、自願檢測、「安心出行」等措施還剩下多少意義?
第五波疫情雖然嚴峻,但亡羊補牢還來得及。現時最關鍵處,在於不明源頭個案遍地開花,而溯源機制完全追不上病毒蔓延速度,沒有追蹤功能的「安心出行」完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局部的封區行動充其量亦只能遏制該地區的疫情,無從還原出完整的傳播鏈,而隨着疫情持續惡化,封鎖區域不斷增加,醫護和檢測人員也只會更疲於奔命。
盡快完善「流調溯源」機制
要真正解決不明源頭問題,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全民檢測,即使做不到全港規劃,也必須擴大檢測能力,至少要做到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和有效救治。在全民檢測方面,有很多人抱疑的是實際執行問題,例如人手、場地等等。如果香港可以自力處理自然最好,即便不能,特區政府亦應該主動尋求中央協助。香港本身也是全國抗疫一盤棋的一部分,當香港遇上困難,中央一定不會坐視不管。更何況香港疫情也不光是香港的事,從跨境司機懷疑確診導致兩地貨運一度受阻,足以反映第五波疫情影響的深遠程度。
除了加快檢測、擴大檢測範圍,還必須完善流調溯源機制,真正善用大數據和科技,當有新本地個案出現時,能快速找到源頭,盡快切斷傳播鏈,阻止疫情蔓延。「安心出行」需要有追蹤功能,在考慮私隱問題前,最優先考慮的應該是市民的生命健康,連生命都無法保障,談私隱還有何用?這不光是為每名市民自身,也是為了保護那些免疫力較低的群體。
「動態清零」背後的理念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要對接的不只是口號,還要有實際的行動,盡最大努力來保護生命,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