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事論事/無懼外媒無理攻擊 堅持「清零」不動搖\陳履言

時間:2022-01-24 04:24:50來源:大公报

  在香港抗疫最緊要關頭,外國媒體突然來了一波針對香港抗疫政策的「抹黑潮」。美英等國家媒體,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異口同聲地攻擊香港「清零」政策,指會「動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云云。這種論調表面上看是「就疫論疫」,但實際上是西方對中國「清零」政策集體打壓的一部分,意圖以「國際地位」作為要挾,離間香港與內地關係,阻礙兩地經濟正常往來。香港必須保持清醒認識,堅定「清零」政策不動搖,一旦左右搖擺或推動「與疫共存」,最終香港兩頭不到岸,恐成抗疫最大失敗者。

  香港抗疫形勢突變,第五波疫情大規模爆發,但一些外國媒體卻趁機攻擊香港的抗疫政策。過去一周以來,美英等國媒體,突然出現大量的針對香港抗疫政策的所謂報道和評論。例如《金融時報》:香港「清零」政策威脅其世界地位;《紐約時報》:「清零」政策衝擊香港經濟及其「靈魂」;《日經亞洲周刊》:香港「清零」政策威脅其金融中心地位;《彭博社》:香港抗疫政策獲得了可悲的失敗;CNBC:Omicron將改變香港的「清零」政策;BBC:調查顯示越來越多外企因為香港抗疫政策而打算離開,等等。

  外媒發動一波「抹黑潮」

  如此同一時間出現攻擊「清零」政策,難道真的是偶然嗎?而不僅僅是西方,香港內部也出現一些「專家」質疑「清零」政策,認為「清零」屬於不可能任務,所以世界很多地方正開始在廣泛接種疫苗的情況下與病毒「共存」云云。

  這種「『清零』將毀掉香港」的觀點,儘管有着各種專家的背書,聽上去也似乎「不乏道理」,但本質上存在嚴重的常識錯誤,兼且有着高度的政治意圖。一些反華媒體意圖通過抗疫政策來達到否定中國成功的目的,表面上講的是抗疫,實際上是在進行政治意識形態的抹黑與攻擊。一些外媒的所謂「評論」,本質上是在離間香港與內地,並達到分化香港社會的目的。

  然而,香港對接內地的「清零」政策,並不是西方所理解的「零感染」,而是在常態化防控階段要最大限度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堅決防止出現疫情社區持續傳播。在沒有出現本土病例時,保持高度警惕;在出現本土病例時,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

  過去兩年的抗疫經驗說明,堅持「動態清零」,既能有效控制疫情發生與擴散,最大限度減少感染、發病和死亡,避免醫療資源擠兌,又能最大限度縮小疫情影響範圍,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前公布的中國經濟數字顯示,2021年中國GDP增長8.1%,傲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足以說明「動態清零」的優勝之處。

  事實證明,「動態清零」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能夠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有力保障群眾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反的是,過去多個月來,多個施行「與病毒共存」策略的國家其疫情先後惡化,甚至需要重新啟動大規模的工程措施,以防止其醫療系統崩潰。就連美國自身,由於確診數字持續飆升,各地方政府紛紛收緊防疫限制,遏止當地疫情傳播。「五眼聯盟」之一的新西蘭,也於23日起啟動了最高的「紅燈」警示級別。一方面攻擊中國「清零」,另一方面又加強「收緊」,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疫情失控談何「國際地位」?

  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意志堅定地採取科學化和嚴謹的防疫措施,有效維持「動態清零」,確保了人民的生命和生活得到很好保障。香港成為世界上抗疫成效最佳的地區之一。儘管近期再爆發疫情,但只要堅守「清零」不動搖,落實「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這一波疫情一定能盡早度過。

  最近英國《金融時報》有一篇文章,題為「反疫苗運動的真正代價──通過拒絕現代醫學,反免疫者重現了過去人們像蒼蠅一樣死去的時代」。文章主要講述美國反疫苗運動者自己不接種疫苗,最後染上新冠死去,家人對其死因羞於啟齒。《金融時報》指對於富裕國家的大多數居民來說,新冠不再是致命的,但對於自願不接種疫苗的人來說,這是一場他們不理解的屠殺。

  香港如今接種兩針的剛過七成,第三針則剛過一成,且大多數沒有接種的都是長者,「與疫共存」之下,一旦爆疫必將造成大量長者死亡,這難道是香港所願見到的結果?更別說香港將長期無法與內地恢復通關,一旦失去與內地經濟的正常往來,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還能維持得久嗎?

  堅持「清零」不動搖,盡快提升接種率,香港社會切不能中了外國勢力的「離間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