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港事港心/香港教育極需優化/胡少偉

時間:2019-07-02 03:03:04來源:大公報

  1997年國家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後,歷屆特區政府皆重視在教育的投資,香港在這廿二年來的教育開支穩步持續增長,1997至1998年度香港教育總開支為485億,佔本地生產總值的3.7%,佔政府經常開支預算19.9%。2019至2020年度財政預算案,教育總開支為1240億,提升至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1%,佔政府經常開支預算20.5%,至今教育開支仍是特區政府的最大開支。15歲以上人口持專上教育資格的比重,亦由1998年的17.4%提高至2018年33.1%,這反映了香港專上教育在過去廿年有長足的發展。

  中小幼學校的學生與教師比率,由1997年度的13.6、22.8和20.0分別降至2018年度8.4、13.7和11.3,可見政府在這期間對改善師生比的重視。正如麥肯錫公司發表「世界上最進步的學校制度如何做得更好」的報告指出,全球學校系統變革途徑有三種:一是建立新學校類型、改革學制、實施績效責任,以改變教育結構;二是增加教育經費或人力,以改變資源配置;三是修訂課程、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校長領導方式,以改變學習過程。回歸廿二年來香港教育的發展,發現學校系統變革三途徑在港都有所發生。

  在國際社會,不少學者近年提倡教育發展要追求公平而卓越,香港教育的發展歷程也是一個追求教育卓越和教育公平的案例。在追求「提升教育質素」方面,特區政府透過教育改革規劃訂定了改革藍圖和教育目標,再由課改文件去推動課程和評估的變革,加上校本管理和質素保證視學,使香港學校和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引入不少的新變革。政府亦在教育架構變更,最明顯的是將「三三四」學制替代舊的大中學制;特區政府在優化教育財力資源上下了不少功夫,從而使香港教育整體上能持續改善,並因而使香港學生在國際評估中得到進步。

  助學生尋找生命意義

  公平而卓越價值主宰了香港廿多年來的教育發展。特區政府除了優化派位機制、全面實施小學全日制、提供十二年免費教育及優質免費幼稚園教育外,亦針對融合生、貧窮家庭子女和少數族裔學童的教育提供不少補償性措施和資源。增加小六家長擇校機會、推行直接資助計劃和因學生人口減少而帶來的競爭現象,則充滿了「教育市場化」的氣味。

  回顧香港特區教育的發展,資訊科技教育、兩文三語政策、優質教育基金、教師專業發展、校長領導、非華語學童教育、跨境學童教育、stem教育和全方位學習等方面均得到了一些成績,但不容忽視的當年曾有小學經歷縮班殺校潮、新高中校本評核過多和學前教育學券計劃等問題。當前學童身心健康欠佳,大中學校園政治化,教師高工時壓力大自評不快樂,社會文憑膨脹和融合教育屢受批評等教育問題困擾着香港發展。近年產生了非華語學童中文弱、改善幼師工作環境等爭議;再者,面對高中畢業的人口下降、推動私立大學發展、為窮忙青年創進修機會等問題,都需要香港教育界認真吸收經驗,以作規劃未來教育發展之用。

  說到底,香港特區教育的發展已經不錯,往後是優化教育的品質;其中與課程和教學相關的有:重新檢視四核心科目及選修科的比重、使學生學會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對「一國兩制」有基本的理解、將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學習內容列入教材、加強對國情國史的認識、對中華民族文化認識及加強培育學生具國際視野和懂可持續發展。 香港教育大學國際教育學系高級講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