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多元與包容:「一帶一路」的文化智商/孔德維@GLOS Academy

時間:2019-04-19 03:17:53來源:大公報

  從任何角度看來,二十一世紀的首二十年都會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古怪的時代。二十一世紀以「九一一」慘劇作為開端,自始以下,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武力衝突幾乎未曾止息。今年十八歲的美國青年,自出生以來國家都處於戰爭狀態。這種長時間的戰爭,在歷史上亦是稀有的。

  政治經濟學家亨廷頓在其《文明衝突論》一文中指出,人類文化間的差異,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將會釀成後冷戰時代的大型衝突。在經濟全球化下,文化之間交流與日俱增,同時由此衍生出民族間的牴觸情緒。雙方互不理解,繼至以紛爭或爭奪利益解決衝突;非但耗費心力,更難以互利合作。中國自2008年起不斷向外地輸出資金,參與世界各國不同項目;自「一帶一路」理念提出及亞洲投資銀行成立後,中國在東南亞、海灣地區、非洲的角色日益明顯,如何避免歐美過去與當地文化釀成的文化衝突,將成為這些項目成功的基石。文化智商的重要性,將在未來十年持續增加。是以,我們有必要明瞭自二十一世紀以來,多元文化造成的全新挑戰。

  文明衝突的日常生活化

  二十一世紀的文明衝突並非只在國家之間發生,而在經濟全球化推動下延伸至日常生活。即便長年處於單一民族為主體的日本,近年也因人口老化及出生率下降,而出現勞動力不足。政府急必需要新的勞動力,措施包括鼓勵女性加入勞動市場和生育。但二者其實難以並存,急切之際,從東南亞輸入外勞乃成了較為可靠的出路。日本《出入境管埋法修正案》於去年十二月通過,計劃在五年內引入約三十五萬外籍勞工。此舉在國內如讀者所能預料般引起強烈爭議:日本民族意識強烈,文化體系亦自成一家,外來人口難以輕言融入。一般民眾對於外勞的抗拒情緒高漲,多次遊行反對其政策。日本社會潛在着不同文化架構,根深蒂固。外國人難以理解或融入其中。本地僱主普遍因外勞工作文化與日本不同而多有批評,故不時有外國工人亦多對日本工作環境怨懟甚多。早年就有越南留學生在日本實習時,表示無法適應其企業工時之長,及工時外飲酒應酬等文化。日本每年流失五十萬人口,亦難以簡單接納外來勞工,其經濟所受損害或明或暗都難以估算。

  從外地引入資金又何嘗不會造成外國投資者及本地居民的糾紛?在「一帶一路」計劃中舉足輕重的非洲各國,中國投資者投資已逾千億美元,亦為當地居民帶來大量現代化的工作機會。但從非洲勞方的角度而言,東亞高效率的工作文化與環境,卻不是所有本地居民可以適應。另一方面,伴隨中國資金而來的中國精英在非洲的生活也需要與當地生活圈子協調。自2008年以來,外赴非洲各地的中國工人早逾百萬,中國在非洲的「可見度」自是日益增多。在資訊流通難以全面的情況下,當地亦有一些居民因資訊不足而「妖魔化」中國在非工作人口。

  在中國企業早年進軍非洲時,就曾因為文化差異,且未掌握在外調處糾紛之方式,釀成不幸事故。舉例說,伊斯蘭教國家的各類信條,並非外來工作人口可以在未經訓練的情況下簡單習得,但當地人卻會視外來移民的無知為對其習俗的肆意不尊重。這樣的事故在七十年代日本資金進入東南亞時時有發生。

  那麼,如何可做到互相包容?自古以來,不同價值體系之間因差異而起干戈,亦是常事。此乃人性追求美善的扭曲表達,不足為奇。即使同一信仰,亦可以相殺如仇。歐洲的基督宗教不同宗派之間就在1618至1648年間,以長達三十年的時間爭戰。八百萬死傷過後,歐洲新教和舊教的代表終於簽訂《西伐利亞和約》,結束三十年戰爭,尊重各國主權,將宗教與政治事務分離。這是西方古典文化包容概念的起源。

  古典與現代的多元與包容

  但對今天來說,這一套傳統調解文化之間衝突的原則業已逐漸過時。在二十世紀末以來,洲際的人口流動較過去更為普遍,而資金的流動更是在冷戰完結後以幾何級數上升。傳統來說與異文化接觸的機會多局限於社會的政、商精英,但現在「多元」已在全球大部分地區成為事實,難以逆轉。「包容」及與全球文化相關的知識自然也要成為公民的基本技能。回到中國在「一帶一路」的尷尬處境:過去中國就海外投資與當地文化矛盾的解決辦法,多局限於對中國員工的訓練與教育。但事實上,需要更多文化知識的並不止於外出工作的華人。假使中國自視為二十一世紀世界經濟、文化的主要貢獻者,中國有必要更清楚地將自身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向世界各國介紹。相對於培訓大學水平精英的孔子學院,鼓勵及資助「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在基礎教育中向下一代介紹中華文化、資助當地青年到中國留學,可能是更實在的解決方針。

  筆者在沙特阿拉伯研究工作期間,一位同事就因少年時獲得中國提供的獎學金而在河南鄭州大學學習數年。他在大學年代遊覽中國大江南北,南至深圳、東莞,北及黑龍江。回國後,在沙特阿拉伯推廣中醫藥與針灸等中國文化,希望能引進中醫進入海灣地區。這種故事在不少來華留學生身上可以找到,較於官方推動的活動更靈活地進入當地人的生活當中,令外國人愈益親厚中國文化。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異文化之間相互包容,乃可建於這一些真實的情感。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