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調整思維真正做到關顧民生\陳文鴻

時間:2019-01-31 03:17:54來源:大公報

  香港政府一些官員一直受港英時代的意識形態所影響。表面上說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實際上失掉了社會責任,只考慮資本的利潤率。這在港英時期或還可以解釋,因英國是不會承擔香港任何的財務責任,香港要自負盈虧,故此要特別地審慎理財;而且港英政府對香港的政治責任也不大,只要保持社會穩定,用高壓抑止政治的不穩定傾向即可,至於香港居民有無社會權利,窮人生活應否有所保障,從來不是施政重點。

  所以,若不是石硤尾大火,貪污橫行的港英政府便不會啟動公屋政策。也因此,在中英談判中國堅持收回香港後,麥理浩的十年房屋大計便中斷,回歸過渡期裏更開始推動房地產投機市場,削減公屋、出售公屋,以及用其他如居屋等去替代公屋。醫療方面由政府醫療體制轉變為公營機構醫管局負責,把政府的政治責任外甩。

  長者津貼需貼近民情

  回歸後,某些官員也有意無意地在宣傳上鼓吹對綜援人士的歧視,宣傳綜援養懶人。公共醫療支出也不願作出根本性調整,不想去應對社會對醫療要求的增長,和人口老化的種種問題。醫療券可說是一個典型例子,寧願資助私營醫療,甚至讓醫療券濫用,也不願把公帑投入醫管局以產生更大規模的效益。

  最近,政府把長者申請綜援的年齡從60歲調高至65歲,便顯然是同樣思維的結果。這個改變涉及的公帑數目不大,政府的意圖只是要表達對長者綜援的施壓,體現他們歧視綜援弱勢社群的主張與態度。這樣的改變對貧窮長者的影響巨大,政府推行時有沒有調研、有沒有諮詢?還是由一些人拍腦袋決定?在社會強烈反對下,政府先是改以罰款200元來作懲罰不求職的60至64歲長者,扣除他們可得的綜援,再而又取消扣罰,但仍然不肯改變政策。百辭難辯之下,有關官員顯然十分難堪。

  與此同時,流感肆虐,醫管局管理的公共醫療體系備受壓力,長期人手不足,導致高比例的醫護人員離職。政府的對策,一是找明星來作宣傳安撫;二是誇言有大量資金增撥來津貼醫護人員。前者令人摸不着頭腦,只反映醫管局高層的無厘頭心態。後者是否以為增加津貼便可使醫護人員不眠不休地工作,為了五斗米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提升醫療服務刻不容緩

  醫管局的前線醫療資源投入不足,管理官僚化已備受批評,卻從不決意改革,反而是官僚文牘,架床疊屋更為惡化。代價是基層居民,特別是貧窮長者,就醫排隊需時,其中醫療失誤頻仍,未及時就醫無辜早死的可能更多。政府的減開支,加上醫管局的官僚主義,代價是中下層居民的病死痛苦,這是怎樣的政策,和政策思維呢?在醫護人員齊聲公開聲討政府和醫管局之時,政策制度還是不願改動,無任何良策可紓解現時公共的困境。主管部門和有關官員面對困境,竟似無計可施。問題在於,難道要更多的中下層居民以生命來作為犧牲嗎?

  香港公共醫療,乃至長者福利、公屋、社福等等,在香港政府儲備萬億元,且每年增加之時還不作改善、補救,政府和問責官員欠缺應有的道德責任。他們或者不懂怎辦,為什麼不可以開誠布公,讓社會公開參與推動改善、改革呢?也為什麼不去檢討反思回歸以來由港英政府承繼而來的制度、政策與施政思維呢?

  這是怎樣的既得利益在作梗?

  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