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大灣區推動香港經濟第三次轉型/楊華勇

時間:2018-12-12 03:18:06來源:大公報

  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在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研討會上致辭時指出,新時代召喚香港更積極融入國家復興的征程,粵港澳大灣區完整的現代產業鏈,有利推動香港經濟第三次轉型,香港亦將加快形成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以及國際創科中心並駕齊驅的發展格局,香港的用武之地將更為廣闊。

  香港過去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第一次是從1960年代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在全球範圍內展開,「雁形模式」開始形成,香港比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更早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全力發展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同時,香港成為了中國對外經貿交流的最重要視窗。

  1978年,內地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飽受高成本之苦的香港製造業開始大規模向以珠三角為主的內地轉移,再加上內地剛剛開放,國門尚未完全打開,巨量的產品進出口都經由香港轉口,引發了大量的資金結算業務,香港迅速實現了從製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的第二次經濟轉型。到80年代末期,服務業在香港GDP中的比重已超過80%,香港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步確立。

  工業衰退窒礙產業多元化

  隨着內地改革開放持續深入,香港窗口 優勢逐漸消失,大量曾經被隱藏的深層次經濟問題和矛盾開始浮出水面,主要包括製造業急劇萎縮、產業單一化,嚴重窒礙經濟轉型。

  綜觀全球各個經濟體,並沒有哪個重要的國家或地區會真正放棄第二產業即工業。但2014年底香港工業佔比已跌落到7%,在這其中製造業佔比沒有達到1.5%。且更致命的是,工業的衰退使香港服務業與內地經濟之間的融合度越來越低。

  但是香港經濟也擁有不少有利條件和發展機會。從內部看,香港財政狀況良好,特區政府的財政盈餘持續增加;從外部看,「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給香港帶來歷史性發展機遇。香港近年面對產業結構缺乏新增長點的問題,大灣區可以為香港經濟第三次轉型注入新動能,促進經濟產業多元發展。

  香港對大灣區內企業而言,首要優勢在於它既是全球經濟網絡的匯合點,也是面向全球產業鏈的平台,已成為內地企業開設區域總部,以便管理海外業務及向國際市場進軍的熱門地點。大灣區建設可擴大香港企業的內地市場,香港可以在金融領域、創新科技、供應鏈管理、專業服務、運輸物流,以及支援「一帶一路」建設上與區內其他城市深度合作,全面拓展未來的發展空間,實現第三次經濟轉型。

  製造業與服務業並駕發展

  大灣區推動香港經濟第三次轉型,將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廣東提出與香港聯同打造「一廊四城多核心」的創新格局,形成「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香港、澳門」為主軸的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帶。深圳強大的科創能力可以點燃港澳的經濟發展勢頭,而香港則可以補齊深圳的金融、高等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短板,結合東莞製造中心優勢推動技術、體制創新和國際化。科技創新必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重要領域,並推動香港經濟第三次轉型。

  二、大灣區建設對香港的影響力遠超經濟範疇,「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展望未來的發展路徑,在實現了全區域城軌與地鐵的高速連通以後,大灣區可以在基礎設施有效連通、公共服務有效共用的基礎上,建設同城化的美好生活環境,成為港人特別是青年的共同家園。

  三、大灣區未來可以打造成「一帶一路」巨型門戶樞紐和世界級經濟平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實施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並駕齊驅發展。大灣區擁有完備的製造業體系和良好的生產基地及硬體設施。近年大灣區發展已從「前店後廠」式資源驅動轉型為科研創新產業、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三輪驅動」,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充足的驅動力和勢能,促進各種創新經濟發展,推動香港第三次經濟轉型。

  如果我們能夠善用「一國兩制」和自身獨特優勢,充分發掘和釋放內部潛力,推動香港朝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方向發展,以及朝着推動第三次經濟轉型的方向發展,就有機會扭轉低迷不振局面,重塑經濟競爭力。

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全國工商聯常委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